新三板市值管理蜂起 套用A股模式恐难成功
分层前夕,众多新三板公司正在面临身份的焦虑。
考虑到年内挂牌新三板企业家数将突破10000家,“应当以何种标准评估企业登陆新三板后的目标和绩效?”这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新三板公司掌舵者的面前。
进入2016年,新三板公司“市值管理”概念应运而生,市场上亦涌现出一批专业从事新三板“市值管理”的中介机构。新三板市场的“市值管理”概念究竟特指哪些行为和目的?新三板市场的“市值管理”又与沪深A股市场流行的“市值管理”有何区别?
争议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管理概念,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阶段。
2014年前后,市场上号称能够提供市值管理业务的机构派系繁杂,包括券商、财经公关、管理咨询公司、PE、私募基金等,其服务普遍与并购重组有关,亦不乏涉及操纵股价及内幕交易的行为闪现其间,一时争议纷纭。
进入2016年,新三板公司市值管理概念开始流行,究其原因,在于新三板公司公众公司意识普遍未有效树立,对于进入资本市场后应当如何发展缺乏整体认识,市值管理为这批企业评估自身资本市场表现提供了某种依据。
其中可能的一条导火索,在于新三板首次市场分层标准三中的“不少于6个亿”的市值标准。
“分层的这个标准直接刺激了某些三板公司做高股价的冲动,通过做股价把市值做到6个亿对很多企业来讲是不合适的。”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长朱为绎表示,“如果公司的实际价值无法支撑股价,维持股价是很困难的。”
强调价格管理与市值管理的区别,是从事市值管理的中介机构强调的核心问题。
“市值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市值最大化创新商业模式设计持续盈利路径;基于市值最大化构建挂牌公司的运营管理系统;基于市值最大化打造挂牌公司的核心团队。”上海锦狮投资创始合伙人施淇丰表示,“用交易清淡和交易活跃作为主要或最重要指标或着力点制订市值管理策略其本身就是不正确的,这也是很多A股市场人士把‘市值管理’等同于‘股价管理’,进而导致A股市值管理概念被‘妖魔化’和‘误解’,甚至造成A股市场非法交易盛行的主要原因。”
不可套用A股模式
“市值管理对挂牌公司而言需要做流动性管理,投资机构关系管理,资产并购等业务资源,很多机构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资源,券商做这个事有内部信息隔离问题,外部机构做需要和券商配合,企业自己做才有机会能做成。”天风证券人士表示。
“考虑到三板市场流动性和沪深A股市场区别巨大,且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而非散户充斥的沪深A股市场。我很怀疑大家熟悉的市值管理能否在三板玩得转,换句话说,也许三板的市值管理根本就是另外一套东西。”某知名PE基金副总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市值管理概念多横跨资本端和业务端,几乎包含新三板公司的全部行为,如产品战略、品牌战略、并购重组、投资者关系管理及公共关系管理等,内涵较为宽泛,落地需要相当实力及执行力。
“我认为新三板企业家首先要有市值管理的意识,第二是企业要具备进行市值管理的实力,第三是要有规划。”南山投资周运南表示,“市值管理这个目标和手段,可以让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后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但同时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差异很大,要考虑企业的各方面实力,业务发展潜力、资金实力、人才储备等等,不是所有三板公司都适合做市值管理;市值管理是个系统性工程,不能只取其中某一点来做,要有长远规划,既要有经营规划又要有资本规划,不能临时抱佛脚只把股价做上去。”
“我们作为PE从业者,现在市场上所谓的‘市值管理’只不过是我们投后管理的日常动作。比如我们投资后,本来就是要帮企业找C轮、D轮资金,本来就是帮企业争取各种资质、争取做市商,本来就要帮企业寻找并购标的、寻找上下游合作方,帮助企业成长。”朱为绎表示。
“创新型、创业型和高成长型是新三板公司的典型特征,它本身就要求挂牌公司静下心来好好做好核心业务核心产品构建持续盈利和持续成长的系统和团队,并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经过检验和证伪证明自己是‘高成长价值投资好标的’。” 施淇丰表示。
“创业板和主板的流动性与新三板区别太大,没有充分交易和充分竞价,所以把沪深A股传统市值管理的手法直接套用在新三板上是不合适的。”洞见资本创始合伙人杜明堂表示,“新三板公司作为公众公司还是有市值概念的,虽然现在流动性仍不尽如人意,但不能视而不见,这样也是不对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酒香也怕巷子深,一旦流动性改善,最先受益的也是先下工夫的企业,并在资本市场率先兑现企业的内在价值。”
责任编辑: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