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产业艰难求生

所属类别: 预展与结果 | 作者: | 来源:  |  2015-10-28 16:16:25 
0

 

  原材料枯竭、创新乏力,是制约红木产业发展的两大桎梏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在磊/广东中山报道

  木工师傅谭顺安骨节突出的手掌,轻轻落在方桌上竖着摆放的条形木块上,五指并拢,朝外拨了拨,然后捏住一头抬起来,弯下腰,斜着的眼睛将目光汇聚成一条线,瞄向木头直挺挺的边角。

  “看到好木头,就很激动。”一应榫卯部件准备妥当后,谭顺安有条不紊地将桌上的红木材料拼接成古典方凳。

  2015年9月5日,在中山市沙溪镇举办的“中国红木家具文化节”上,谭顺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组装环节仅仅花费了不到20分钟,可是,打磨这套榫卯配件足足消耗了一天半的时间。

  “精华就在这榫卯结构上,你看,结实得很,一根钉子也没有用。”他说。

  榫卯结构与雕花艺术一起,是传统红木家具的工艺瑰宝。在生产工具如此先进的现在,核心构件仍然无法被机器完全取代。

  就是靠着这些“手艺人”的敲敲打打,沙溪镇从无到有,一举把红木生意做到全世界,成为全中国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之一。

  掺假更隐蔽

  毗邻中山城区的沙溪小镇,面积只有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1万人。共有400多家红木家具企业,年产值达70亿元。商贸总面积预计可达200万平方米。

  紧挨着沙溪的大涌镇同样以红木著称。和沙溪以商贸为主稍显不同,大涌倾向于生产、研发,拥有“中国红木产业之都”的头衔。

  “开车走半个小时,全是卖红木的。”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秘书长张传喜,对沙溪、大涌红木家具市场的产业聚集赞叹不已。他对本刊记者说,中山市是全国最大的红木市场,交易量能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30%~40%。

  广东省红木商会副会长方远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红木家具对产品的品质要求极为苛刻,这就决定了诚信对商家经营、发展至为关键。这也是沙溪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零基础,发展到现在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红木行业掺假造假的“害群之马”,时不时会被媒体曝光出来。

  “有些人会拿便宜的材料冒充代替,一般的消费者认不出来。”中山市蔚林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经理陈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市场上公然造假、贩假的情况已很少出现,但是不排除一些不良商家,在家具不起眼的地方,掺入少量的廉价材料。

  中山波记古典家具公司总经理伍建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一些外观非常接近的木材,价格能差出10 倍。

  “近几年掺假、造假的事情已经很少了,但红木家具是非标准化产品,很难做到统一。”他认为,红木家具市场之所以给消费者以“黑幕重重”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红木作为流传千年的古典文化,本身蕴含很深的学问,普通人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很难。

  与此同时,红木材料种类繁多,实现监管的透明、统一,在技术层面也难以企及。

  “国标”的困惑

  2011年,强制性国家标准《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即“新国标”)正式实施,红木家具产品必须具备“一书一卡一证”才可上市销售。

  “里边的学问深着呢,很多我也搞不懂。”做了几十年木匠活的谭顺安目光如炬,一眼便能辨识出常见红木材料的质地、纹理,但他仍坦承,红木材料门类繁多,凭经验辨别很难。

  这时,详细的国家标准,就显现出规范市场的作用。“什么材料做的,标注清楚,有依有据。”张传喜认为,品牌、工艺、款式不同,同类材质的家具价格可以差别会很大,但材料一定要按照规定,明确无误的标注清楚,让消费者自行选择。

  “如果标的跟用的不一样,就是造假。”他说。

  尽管“新国标”分门别类对红木种类作了规定,但在伍建波看来,还是过于粗糙。他举例说,红木中的红酸枝为豆科檀属木材,但本类树种下边,又细分为巴里黄檀、交趾黄檀、奥氏黄檀、微凹黄檀等近10种木材,最好的与最差的品种之间价钱相差10倍。

  “标的都是红酸枝,他说没有错啊,但就差这么多。”伍建波认为,红木学名与俗称之间的区别,也是造成标注混乱的原因。

  但是,中山市均福楼红木家具公司董事长李锦先的观点恰恰相反,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国家标准规定的红木种类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至少是缅甸黄花梨以上的,红酸枝、小叶紫檀、黄花梨才能算红木,其他的品质并不高。”

  “比如最大众化的缅甸黄花梨,只要是缅甸产的就可以了,难道非要再分出这个山头的跟那个山头的有什么不一样?”谭顺安也认为,红木细分到一定程度,相互间的区别已经十分微小,无论商家还是消费者,过于执著于红木材料种类,并没有必要。

  原材料之殇

  即便如此,红木家具从业者大部分还是希望国家标准能进一步扩张,以便将更多的树种归为红木家族。因为红木原材料越来越稀缺。

  2013年6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正式生效,巴西黑黄檀、檀香紫檀、交趾黄檀、微凹黄檀、中美洲黄檀、伯利兹黄檀、卢氏黑黄檀等树种的木材,被列入国际贸易中禁止或限制商业贸易的木种。

  这项规定给原本就缺乏木材原料来源的红木家具产业,带来了更多限制。

  “红木里最名贵的海南黄花梨,几乎已经绝种了,小件的工艺品还有,大件的家具很难找到。”陈峰说,制约红木家具发展的桎梏,并非被行业“唾弃”的掺假、造假,而是原材料的稀缺。

  “一些品种,东南亚都快没有了,要到非洲去找。”他说。

  原材料的稀缺,产品的工艺特性,决定了红木家具的非标准化生产模式。

  “所以,红木家具不会产生美的、娃哈哈那样的大众品牌。”张传喜分析说,受国际贸易形势影响,红木原材料价格近两年出现了起伏,但长远看,名贵红木家具 的升值空间依然看好。而随着红木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在将来,红木家具市场很有可能从大众市场退出,进入到拍卖市场进行交易。

  “这么好的材料,做得那么难看,那么粗糙,非常心痛。”方远亮说,东南亚是红木的重要产地,他曾多次到越南、缅甸考察红木市场,发现当地除了出口原材料之外,也进行加工生产,但是做工不敢恭维,“所以,一定要出精品。”

  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与红木雕花,极具价值。方远良说,一件红木家具的品质,除了要看原材料是不是货真价实之外,看的就是榫卯扎实不扎实,雕花细腻不细腻。“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一定要发扬下去。”

  创新的桎梏

  传统技艺是红木产业的基石,然而有时又是产业与时俱进的羁绊。

  沙溪镇瑞古轩公司销售经理陈晨,近两年发现了一个新的业界规律,那就是70后、80后,甚至是90后顾客越来越多。“广东的50后、60后更看重是不是 真材实料,年轻人对款式的要求也很高。”她对本刊记者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2015年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那些销量不错的家具,都是在款式、做工上动了 心思,有所创新的产品。

  红木家具传统款式,受明代、清代影响深远,是市面上的主流风格,这造成了外形上的千篇一律。陈晨介绍说,在传统 款式的基础上,家具企业进行了外形上的改造,以适应现代居家生活的需求,被称之为“新古典”,很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比如家里养了小孩,为了防止磕碰, 雕花做得就很简洁。”她说。

  “‘新古典’的改动算是比较小,‘新中式’改变就很大了。”陈晨说,2015年上半年,他们公司又进行了大幅度创新,推出了“新中式”风格的红木家具,大胆引入欧式元素,甚至是内嵌式的软卧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人为了追求纯手工制作,对机械化生产有抵触情绪。方远良认为,榫卯的核心部件,一定要有经验的师傅打造品质才有保障,但其他环节运用机器辅助作业,并不会影响质量。“难道开料锯木头也要手工?手工锯肯定没有机器好。”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