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曾出现插图的繁荣景象

所属类别: 油画雕塑 | 作者: | 来源:  |  2015-12-07 15:17:47 
0

 

■万俭 水浒传插图之四 纸本■万俭 水浒传插图之四 纸本■比维克自刻像■比维克自刻像

  中央美院博士后李啸非介绍——

  插图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晋时期顾恺之绘制了《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之作,被后世追溯为中国最早的插图画家。中央美院博士后李啸非介绍,在明朝末年,出现了插图的繁荣景象,“插图的繁荣意味着商业的繁荣和书籍印刷的繁荣,那个时代才是一个阅读的黄金时代”。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

  原始人洞穴岩画可以说是插图的起源

  插图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出现的具体时期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从汉代石刻上的女娲伏羲画像,西方圣经中的插图,一直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书籍、海报、CD 封面,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历史之悠久,是显而易见的。

  据资料显示,最早的插图可以追溯到距今四万年之久的原始人洞穴岩画。既可以说是绘画的起源,也可以说是插图的起源。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那些被挖掘 发现的珍贵岩画都是原始人类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用来传递某些信息或是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人类的交流除了用语言外,还借助于图形,最早 的象形文字的出现,应该算是插图的雏形,

  顾恺之被追溯为中国最早的插图画家

  在湖南长沙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帛画上有文字也有图画,作为与文字内容搭配的图,可以认为这是现在发现最早的插图。

  东晋时期,顾恺之绘制了《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传世之作,因此,他被后世追溯为中国最早的插图画家。当时的卫协和陆探微等画家也画了大量的插图作品,使得插图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到达了一个高峰时期。

  中央美院博士后李啸非介绍,在明朝末年,出现了插图的繁荣景象,“插图的繁荣意味着商业的繁荣和书籍印刷的繁荣,那个时代才是一个阅读的黄金时 代”。在此之前中国出版业中心主要是四川、杭州、福建等在长江以南的六个出版中心。他分析称,福建刻书的特点是非常通俗化,南京是一个出版中心,各种各样 的书都能买到,而苏州、杭州则更偏文人化,插图是很精美。对于该时期的插图,全部都是阳线刻没有黑色画的原因,他分析,“第一成本低,因为刻很多单线特别 难,全刀刻线,耗时大;第二点就是黑色线条更便于画面组织”。

  近代彩色印刷促成了插图的繁华盛世

  随着印刷术的不断改进,插图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印刷技术的更新促进了书籍的扩散,同时也飙升了人们对文化和艺术方面的需求,尤其是近代彩色印刷的应用,形成了插图艺术的繁华盛世。

  上世纪在敦煌出土的868年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它是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完成插图作品的复制过程,大多选用木版做材料进行雕刻,所以也称作木刻画。

  为增加阅读的视觉感,为出版物增添艺术性和趣味性,插图与文字的关系始终保持依附状态。这类被称为书籍插图的艺术形式,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属性,即对文字的内容充分理解使插图与内容相契合。

  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高荣生也强调,插图画家与作家的交流非常重要。“与作家是靠文字符号,换取读者的联想,凭读者自己的经验去联想不同,插图的形象是可以直接刺激感官。”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插图创作的高峰期

  中国古代版画插图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作品多是文雅的、和谐的、清淡的,有些甚至包含了隐约的消极,缺乏表现抗争、冲突的意识,往往缺少激烈对抗与视觉张力等形式语言。

  自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以来,中国插图艺术广泛吸收欧洲版画特别是麦绥莱勒、珂勒惠支及苏联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和革命精神,在形式上 也借鉴了外来版画,强烈的思想性和富于抗争的30年代木刻版画的风格,给了插图策划者们以启示,也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风格面貌。

  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邓中和介绍,中国传统木刻版画与古代版画插图,与“新木刻运动”学习德国木刻形式和解放区木刻的成功融合,创新出了新中国经典插图。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末60年代初,文学创作小说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优秀作品,插图创作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期,当时的小说插图优秀作品有《红旗谱》 《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红岩》在这些插图作品中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其创作方式、艺术形式、创作态度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从1961 年这部小说出版以来,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印刷百次,已经高达到四百五十万册,加上外省粗型印刷等其他出版形式,总印数达千万以上。

  在邓中和看来,当下的插图从业者应该寻找回自己的传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插图风格,“中国当代插图艺术的创新,插图创作者如果对于那么多经典插图艺术(古代插图、现代插图)视而不见,是中国现代插图创作的悲哀。”

  明代乡绅自费刻插图标榜文化

  明代有一乡绅,叫汪廷纳,一直很想当官,但却屡次落榜,于是,捐了个官,并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金钱、人际关系来换取文化资本。

  由于明代国家只管印一些官方的经书和皇家教材,对于民间的书不加限制。因此,当时出现了不少“书房”(相当于今天的出版社),而且管制宽松。据历史考据,汪廷纳也有一个名叫“黄醉堂”的书房,并留下了很多版画书籍。

  他为了标榜自己的文化地位,伪造了很多当时的文化名人的题字或者评论,例如他的一本书有李贽的题字,因为据考证李贽跟他并不认识。他的另外一本书, 里面写了“我在京师碰见利玛窦,他写了赠言送给我,写的是拉丁文字”之类的,人们看了以为利玛窦跟他认识,后来才发现文字其实都是抄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也利用插图图像来包装自己。而且插图技术精雕细刻。每刻一幅画出来,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插图特别多,主要是戏剧和自己 的文集,比如,他有一本书,共22卷,讲的类似模范事迹,按照忠孝节义分成四部,刻了358幅图,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典型的插图。

  在当时,刻这种书并不能赚钱,据各方考证,他耗费大量钱财也只是印出来礼送别人,以此自我标榜。

  英国插图先驱比维克

  英国人托马斯·比维克是木刻的发明人。原来木刻用的是木刻刀,刻木板的侧面,因为侧面比较大,但比维克学是用铜版刀来刻木板的横截面,而且用的是胡 杨木,横截面比较硬,不会刺,所以能刻出非常细腻的花纹。他创新和改进了木刻技术,使书籍变得更为精密。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题材方面,他非常热爱 动物,插图作品出现了很多动物形象,完全是一位“自然的画家”。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