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美术馆挖掘叶浅予不为人知的藏品信息
李垚辰 华佳
1999年10月14日,叶浅予先生的家属遵照其生前遗愿向中央美术学院捐赠了一大批叶浅予绘画作品和创作画稿,这批创作稿涵盖了他各个时期以及多件重要艺术作品的创作,从这批时间、内容跨度极大的创作稿和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艺术家在艺术天地里辛勤耕耘的身影。
2014年12月开始,借着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这一契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始对这批作品进行系统化梳理,整理出一套详细完整的作品文字、图像信息,完 成了这批藏品的普查任务。这大大地推进了中央美院美术馆普查工作的开展,也使这些作品得以更好地为公众、学者服务。
这批藏品包含有叶浅予生前的教学画稿、速写本、大型创作的创作素材和画稿等,品类十分丰富,状况也很复杂,普查工作主要针对之前整理较少的速写和画稿作 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将作品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尺幅较小但尺寸相对统一的成本的速写创作,另一部分是尺幅较大且尺寸不一的墨 笔创作画稿。普查小组通过商量决定,针对小尺幅的速写作品采用高精度扫描的方式获取作品高质量的图片;针对大尺幅的作品依旧采用拍摄数码照片和反转片的方 式进行图像采集。在图像采集之前,因为藏品之前都是成包捐来,没有做过逐件逐幅的藏品信息登记,所以首要任务是,普查小组需要将6000多件作品重新归 类、编号、定名,进行各项基础数据的文字信息采集。
第一阶段针对小尺幅速写作品,典藏部普查小组的工作人员分为两组,主要参与人员有李垚辰、姜楠、王春玲、杜隐珠、邹存艳等。自2014年12月开始,两组 人员中一组进行原始文字信息的纸质登录:作品编号、命名、量尺寸、记录画面的款识、题跋、题名等基础信息;另外一组进行图像的扫描和信息采集工作。两项工 作以流水线的形式传递进行,使进行了基础文字信息采集的作品迅速转到图像采集组。通过合理高效的团队合作,普查小组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 5000多件速写、素描作品的基础信息采集。包括文字、图像信息采集,藏品编号,作品命名,年代判断等一系列工作,使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唯一的藏品信息。 这些作品,包含了叶浅予先生自上纪40年代开始的各个时期的速写作品,记录了他几十年间的创作历程。这中间许多叶浅予针对人物,尤其是舞蹈和戏剧人物的专 题速写,是研究叶浅予人物画发展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2015年3月1日至4月15日期间,普查小组对5000多条作品信息逐条进行整理校对,将最终的文字、图像信息上传到普查采集软件。当时,时间紧、任务 重,还遇到了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文字信息上传过程中发现,所有质量小于1000克的选项在普查软件上均无法显示,通过与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沟通后,为不 影响工作进度,只能暂时采取手动更改5000余条数据的方式;在工作进入最后审核过程时,又发现所有审核通过的数据并未及时转成已上报的状态……这些突发 问题都给普查上报工作增加了不小工作量,后经多次与全国普查办技术人员的积极沟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都逐一得到了解决。
第二阶段是继续对叶浅予先生的800多件大尺幅画稿进行文字、图像信息的采集、上传和审核工作。由于画稿本身都是创作草图,所以画面上缺少题名、题跋等有 效文字信息,这就给作品的命名、时间判断和主题撰写带来挑战。典藏部的工作人员通过查阅文献、画册等,将可靠出版物上的作品与画稿图像进行一一比对,最终 对多件作品的作品名称、年代、主题做出了合理判断,从而完善了作品的文字信息采集工作,也有效提高了录入信息的准确率。在这批画稿的整理过程中,普查工作 人员也发现了多件叶浅予不同时期重要代表作的画稿,它们之前不为人知,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假坟》、《北平解放》、《头等羊毛》、《中国人民大团结》、 《新疆乐舞》、《凉山舞步》等,这些都为学界日后展开对叶浅予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图像和史料信息。
挖掘藏品、整理藏品,让藏品最大限度地的服务于公众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直秉承和追求的目标。此次藏品普查中,通过对叶浅予捐赠作品的梳理,一方面美术 馆自身建立了一套叶浅予先生捐赠作品的有效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数据在未来将极大地方便公众和研究人员对馆藏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也为我馆筹备叶浅予相关专题 研究展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通过这次叶浅予捐赠作品的整体信息采集和数据上报工作,中央美院美术馆普查小组对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展馆内藏品普查工作积攒了有效经验,这为我们开展接下来 的普查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同时,其他尚未普查的藏品,央美美术馆也在继续分批次、分类别地进行准备和信息采集工作。截至日前,中央美院美术馆已上传作品 近1万件,还有大量作品数据在采集中,我们会再接再厉,积极有序地推进普查工作继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