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阶:他在人生最低谷也不曾放弃绘画
俞云阶(1918-1992),江苏常州人。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央大学艺术系,是1956年上海参加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唯一人选。上海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作为一位西画家,俞云阶一直都是一个写实主义者。从求学开始,到日后进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进行培训,再到后来的教书生涯,他一直都以写实主义为宗。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艺术经历和人生际遇和整个时代的艺术取向和风云变幻联系得是如此紧密。
俞云阶的人生经历,固然有个体命运的偶然性或特殊性,但是放在中国当时的整个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来看,却又不是孤例。
他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同窗,日后习画而且美术史留名的又有几人?他在马训班的同学,日后真正学以致用,创作大型主题性绘画的又有几人?
俞云阶身在其中的第二代中国油画家,“他们的创作生命均无法顺其自然地成长、茁壮以至迈登至成熟的高峰。他们都在充满希望的奋斗阶段中,惨遭致命的打击,这种打击不是由于贫穷或社会动乱,而是因为创作信仰及艺术人格遭到根本性的扭曲与摧残,足以让个体的创作神经中枢为之错乱。”
而俞云阶凭借其坚韧的性格,始终不忘恩师徐悲鸿“勇猛精进”的教诲,在人生最低谷时也不曾放弃绘画。他本可以在绘画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却在大时代面前惨淡经营。他本可以留下更多的作品,却在政治动荡中亲手毁掉自己的心血。他一心想用画笔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可是却在政治的教条中无法施展。
这就是俞云阶,一个写实主义者的现实人生。
《吾土吾民》:为人生而艺术
俞云阶作品《吾土吾民》(1948)
此画作于1948年,是俞云阶毕业后的人物油画作品。作品原背景为断裂的长城,后在“文革”中做了修改,只余近景中的人物形象。作品共表现五位老人的形象,衣着质朴,面容沧桑,作者曾自述原型是江南故乡中的老人。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可以看得出俞云阶扎实的素描功底,人物整体造型呈现出纪念碑般的庄严感。而色彩以褐色调为主,近乎单调平涂,沉郁朴实。作品风格写实。
俞云阶是一个写实主义者,但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1937年从苏州美专高中部毕业以后,俞云阶以借读生的身份进入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于1941年毕业。当俞云阶入校时,中大艺术系已经因为战争的缘故,随国民政府迁至重庆。虽然迁校期间教学条件简陋,但是中大的师资力量仍不能小觑,教授素描基础及油画构图等课程的徐悲鸿、吕斯百、李瑞年、吴作人,教授色彩学和西洋美术史的陈之佛,教授中国美术史的傅抱石,皆为名动一时,各有所长的专家。俞云阶在五年学习期间,奠定了扎实的素描基础,至于油画,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创作能力。
俞云阶毕业后的作品在战争和后来的政治动荡中损毁大半,早期油画和中国画作品基本无存,风景油画仅存《嘉陵江边》,而人物肖像油画则仅存《吾土吾民》。
从《嘉陵江边》系列可以看出俞云阶对色彩的敏感和素描的表现能力。而《吾土吾民》这样富于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吾国普通人民的人物肖像,才是无论从主题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承继了徐悲鸿重视人物画,重视反映现实的艺术教育精神的作品,是俞云阶少年时期求学生涯的总结,反映了他所接受,和已然形成的艺术观和人生观,那就是艺术要关心人民疾苦,反映大众生活,贴近现实人间,正符合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种艺术立场,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固然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方向,但是这种知识精英对底层人民带有同情视角的表现,却在1949年后被认作是带有优越感的俯视而在集体化的潮流中被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创作准则,成为凌驾一切艺术标准之上的铁律。而艺术家的身份,也不再被视作社会精英,而成为劳动人民的一员。在时代大势的转变之中,俞云阶的创作主题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小先生:教妈妈识字》:为工农兵服务
俞云阶作品《小先生》(1950)
此画创作于1950年代,在作此画时,俞云阶尚未接受正统的苏式油画培训,但是这张作品和之前的油画相比,已然出现了一些变化。他之前的创作,包括在战乱或政治动荡中被毁掉的作品,虽然都是写实主义风格,但是主题尚无明确的倾向性,只有《吾土吾民》一画,显示出朴素的社会主义倾向,但却和政治无直接关系。然而在《小先生》这张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主题的变化和政治性因素的明显加强。
一方面,这和俞云阶在1949年后的职业变化有关。1949年之后,俞云阶开始进入到比较稳定的创作阶段。1950年,俞云阶进入陶行知育才学校任教,1952年春前往华东人民出版社工作,1954年去上海美术家协会工作。1930年代在学院中所接受的写实基本功训练使俞云阶受到新政权的信任和青睐,在建国初期需要大量美术人才的情况下备受重视。另一方面,稳定的生活使得画家情绪十分明朗,为了配合政治需要,创作了不少政治宣传画和油画。
人生真是环环相扣,正因为俞云阶在1950年代前期创作的这些油画和政治宣传画创作,使得他有机会进入当时万众瞩目的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而《小先生:教妈妈识字》就是俞云阶进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通行证。马训班生涯是俞云阶人生的巅峰时期,在这个班里,他的色彩能力大大精进,但也是在这个班里,他在“反右”斗争中被划为“右派”,被边缘化了,人生从此走向另一个方向。
俞云阶在求学期间所受教的诸位恩师,无论是颜文樑,还是徐悲鸿、吕斯百等人,他们在中国的美术学校中所奠基的写实主义皆来源于法国古典写实主义学院传统,而这一学统,在1949年之后,虽然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被新生政权所重视,但是因为来源自法国,毕竟使得当局对之存有疑虑。
苏联既然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先进国家,而巡回画派所代表的绘画水准,也确属国际一流,那么以苏联为师,即可同时兼顾到政治思想及艺术水准,因此引进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乃是时势所趋。而苏式油画体系的影响,随着马训班成员的毕业而迅速地影响到了全国各个美术院校,以俞云阶为例,他虽然仅仅学习了一年多,但是已然对苏式油画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了然于胸,因此在1960年代重回学校任职之后,通过言传身教,影响了沪地的美术学子,将苏式绘画的方法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包括陈逸飞、陈丹青。
《瞿秋白在家乡》:重新开始的自我表达
俞云阶作品《瞿秋白在家乡》
此画作于1979年。画面中神态温雅的书生手携书卷站在洒满阳光的庭院中,白色长衫反射阳光,明亮而不刺目。庭院中的菊花暗示季节,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菊花一向象征文人品格的高洁。作此画时“文革”已然结束,政治环境逐渐宽松,俞云阶真正开始自己的创作,此画就是解冻后不久的作品。
1957年,俞云阶尚未从马训班毕业时,“反右”斗争的风潮波及到他,他被上海来的同事举报,被错划为“江丰反党集团的成员”,被押回到上海并且完全失业,人生从巅峰猛然坠入谷底,开始漫长的“戴帽生涯”。1960年代,被允许“边改造边教学”,进入上海美专任教;1965年后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为创作人员。
跟许多同代的艺术家相比,俞云阶既不幸又幸运。他毕竟还有作画的机会,还有教书育人的机会。虽然被剥夺了创作大型主题性绘画的资格,他反而得以在自己擅长的肖像画领域反复锤炼,没有陷入意识形态的公式,没有养成难以自拔的图式化的困境。他在“右派”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工农兵肖像,间或也为友人和家人画像,这些作品笔触洒脱,色彩明亮,不大讲究细节的精雕细刻,而追求画面的生动,看得出在政治教条所规范的有限空间内,艺术家在尽力表达着自己的艺术见解。
1978年,随着“文革”的结束,整个社会政治环境日趋宽松,在这一年,俞云阶为巴金画了他的第三张肖像。第二年,1979年61周岁时,俞云阶获得了平反,“右派”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澄清,就在这一年,他创作了油画《瞿秋白在家乡》,画家创作后期重要的肖像画代表作,基本都产生于1979年之后,例如《鲁迅与瞿秋白》、《此时无声——顾圣婴》、《日日夜夜》等。
从某种角度来说,俞云阶终于在生命的晚年,开始了真正的艺术创作。在他笔下那些人物的肖像里,是他自己。那些人物身上寄托着他的情感,他画那些在整个喑哑的时代风潮中,敢于发出自己抗争之音的人,他们的呐喊,也是他想发出的呐喊,瞿秋白是如此,巴金是如此,顾圣婴也是如此。
俞云阶作品《焕发青春(巴金像)》(1978)
俞云阶这个时期的人物肖像作品,用笔构图,造型谨严,整体性强,笔触强烈,仍能看到马克西莫夫的影响,但是画家更多地显示出了对个体特征和精神刻画的重视,每个肖像都性格鲜明,色彩的运用都根据人物表现的需要,用色精妙从容,人物外貌和深层精神内涵的刻画统一和谐,可见画家对其描绘对象的体悟之深和心理把握的准确。在这些作品中,摆脱了“文以载道”的沉重责任之后,画面上只见对色彩、形体和构图的精妙把握,在几十年艺术生涯中,俞云阶终于找到了自由绘画的乐趣,除了画油画之外,他又重拾中国画,那些中国文化独有的诗意和意境,来自于1949年之前的源头,他在其间自由穿梭,不亦乐乎。他终于找到了他自己。
(作者系中华艺术宫学术部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