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立体派

所属类别: 油画雕塑 | 作者: | 来源:  |  2015-11-04 10:32:12 
0

 “我不懂什么是抽象派,什么是立体派,我只知道创造,创造,再创造!”

  这话出自立体主义的开创者毕加索之口,似乎有点不太对,但若纵观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就容易理解了。

  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0月生于西班牙南部的海滨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他从小在父亲指导下正规学画,15岁以优异成绩考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毕加索19岁来到巴黎,广泛汲取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的表现手法,同时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1901年至1904年,他创作了《年老的吉他演奏家》《卡萨杰马的埋葬》等表现贫穷、饥饿与孤独的作品,因画面以蓝色调为主,被称作毕加索的“蓝色时期”。此后两年则被称为他的“粉红色时期”,这一时期他多用粉红色作画,如《站在球上的少女》《卖艺人一家》等以马戏团为题材的作品。1906年,当马蒂斯第一次为他介绍非洲雕塑的时候,毕加索立即被那夸张的造型和带有几何意味的纹饰所吸引。尤其受到塞尚的“独立于自然”“建立绘画自身的结构秩序”等思想及作品的启发,他于1906年底至1907年春,创作了大幅油画《亚威农的少女》,一举突破了之前所有焦点透视和光影的束缚,充分发挥画面结构的力量,用简单的几何线、面和色彩,在两维平面上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新空间—这幅画,被评论家称为立体主义的开端之作。

  28岁时,毕加索与另一位深受塞尚影响的艺术家乔治·布拉克合作,对绘画结构做了进一步探索。他们把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种形状的“零件”,在画面上进行重组,自然形态被主观处理为碎片化的几何结构,于是,立体主义被带入了智力分析阶段,即“分析立体主义”。

  毕加索31岁时,又和布拉克一道开始了拼贴实验。他们把报纸、针织品、乐谱等生活中的实物放进了绘画—如1912年毕加索创作的《有藤椅的静物》,直接把一块印有编织图案的布贴在了画面上,四周用粗麻绳缠绕作为画框,打破了传统油画材质的同一性,为绘画增添了新的维度。他们的这次拼贴实验,不仅将立体主义引进了一个新阶段“综合立体主义”,更对绘画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突破—预示着造型艺术的多元与开放,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毕加索天赋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创造力,加之从小经历的严格基本功训练,使他可以看似轻松却又全神贯注地接纳和探索一切新的可能。作品经常突发奇想而不失内在的法度与和谐。他对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风格流派都有研究和贡献,如《扮作滑稽角色的保罗》《三个舞蹈家》等作品。他说:“在我的画幅里,我运用一切我所愿意要的东西。”的确,他从不受窠臼之限。据资料记载,毕加索的工作室像个大车间,台钳案子等工具及各种用料到处都是,对于随时出现在脑子里的任何想法或灵感,他都会马上动手做出来。他对所有能够拿来创作的材料和形式都不拒绝。比如用自行车皮座与金属车把组合成的《牛头》,用铁片焊接的《头像》,用瓶、罐、盘等陶器随物变形的人物、瞪羚、牛、猫头鹰、鸽子等,均出人意料、妙趣横生,且为后来的现、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多元的启示。

  1937年,德军对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为抗议这一法西斯暴行,毕加索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他说:“当我描绘那幅将被称之为《格尔尼卡》的画时,我清楚地表明了对那些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作品仅用黑、白、灰3种颜色和变形扭曲的造型,表现了受伤嘶叫的马、凶蛮的牛、痛哭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等内容,整个画面弥漫着噩梦般的恐怖气氛。毕加索融会了立体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造型与意象,表达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和人道主义精神。

  1944年,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1949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上,他画的《和平鸽》被用作会徽。1958年,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创作了大型壁画。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法国穆甘去世。

  毕加索的一生充满大胆突破与创新精神。他的作品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不完全统计已逾两万多件。除油画、雕塑、拼贴外,他在插图、素描、版画、陶艺、水墨、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独特建树,彰显出艺术家不拘一格、勇于探索、不断前行的非凡能力。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