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一批离家50载文物将回归
11月18日,记者从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部门了解到,为期3年的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全面修复工程日前在中国“石窟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启动。修复工程结束后,“离家”50多年的一批文物届时将返回原址与天梯山大佛“团聚”。
武威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约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大坡山南崖绝壁间,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被史学界誉为“石窟鼻祖”。据史料记载:石窟造像其规模宏伟壮观,精美绝伦,千姿百态,可与敦煌莫高窟媲美;大佛含笑,高30米,右手指向磨脐山,雍容典雅。此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间在天然洞穴的基础上创凿的,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因历代战乱,加上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石窟残损严重,特别是1927年的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九层贯楼和大部分洞窟顷刻间震毁,许多塑像受到损失,幸存比较完整的有8窟,大佛坐像安然无恙。1958年,因在天梯山石窟对面修建黄羊河水库,为了保护文物,甘肃省决定将天梯山石窟的壁画、塑像全部迁移,在经过详细调查、清理、记录、拍照、临摹等工作之后,将塑像、壁画及其他文物全部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现今石窟仅存洞窟18个,计北凉、北魏10窟,唐4窟,残破4窟。
为使天梯山石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武威市、凉州区政府加大了对天梯山石窟的修复和文物的抢救以及旅游设施的建设。据了解,目前天梯山石窟90多平方米的壁画和30尊佛像、佛头的修复工作已完成。早在2006年,按照不可移动文物尽可能在原址、原位保护的原则,存放于省博物馆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天梯山石窟120平方米壁画和32尊佛像、佛头回归武威。据了解,敦煌研究院承担了此次修复计划的壁画和塑像修复工作,全面修复行动计划修复塑像76身、壁画327.4平方米。修复后,一批文物有望返回天梯山石窟原址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