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砚传承三雕客

所属类别: 业界资讯 | 作者:《理财》记者 魏冬 图 李文波 | 来源: 《理财》杂志2015年第8期 |  2015-07-29 17:21:20 
0

QQ截图20150729172927.png

麻希泉

青年制砚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济源市制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出生于济源,自幼爱好艺术,工书画,擅雕刻。制砚大师张开泰得意门生。其砚雕作品《八骏图》获全国工艺美术展金奖。

张巧珍

济源市沁园巧珍砚台厂总经理,济源市工艺美术协会制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过硬的制砚功底和细腻秀气的制砚风格,受到书画名家的青睐和收藏。现主要负责天坛砚的推广工作。

孔祥涛

青年砚雕大师,济源市制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全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1978年出生于北方山水画鼻祖荆浩故里五龙口镇,1992年进入济源市工艺美术厂学习砚雕技术,在制砚名师指导下,吸收南北制砚之精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砚雕《愚公移山》作品曾获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精品奖,《龙凤呈祥》获金奖。

 

QQ截图20150729174125.png

河南省济源市的王屋山因愚公移山而名扬天下,但不为太多人所知的则是这山上,还盛产一种“质之坚润,色之光彩,声之清冷”的天坛砚。尽管当下用砚台的少,但就是在这太行山深处,却还有一群砚雕手艺人,为了不让这历史名砚消弭于时光之中,固执地守候着这种古老的砚雕艺术。麻希泉、张巧珍、孔祥涛这三位中青年砚雕艺术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为维系天坛砚的传承,自发组团取暖。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坚持也获得了一些艺术品藏家的共鸣,如今这些唐代就成规模生产的砚台在新时代焕发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历史上,天坛砚可媲美端砚、歙砚

 

济源天坛砚,因王屋山山顶有传说的轩辕黄帝祭天之坛,故名天坛。天坛砚石藏于王屋山断层岩石深处,已发现开采的石坑有盘谷坑、天坛坑、砚山坑、黄龙坑等多处,开掘采用的砚石有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柳芽黄、三彩、瓜子石等十多种。

现在说起砚台,往往提及的是唐代时出产于肇庆的端砚、晚唐时产自江西婺源等县的歙砚。其实济源天坛砚也是与其有一比的,根据济源市梨林乡汉墓考古发现推算,天坛砚早在东汉时已有制作,它大规模开发也是在唐代,唐代大散文家韩愈还写了《天坛砚铭》来歌颂天坛砚。

天坛砚的石质油腻湿润,纹理紧密细腻,具有坚而不脆、柔而不绵、滑而不溜的特点。按照大诗人苏轼的话来说就是“石自天坛产出,松烟磨去生香,虽然质朴古雅,却能细腻风光”。天坛砚如此出众,所以直到明清之际,都还是文人墨客的最爱。爱舞文弄墨的乾隆爷为此还写过《盘古考证》一文。

 

当下,天坛砚从业者屈指可数

 

尽管天坛砚历史悠久,但是在济源从事与天坛砚相关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写毛笔字的人少了,用砚台的不多了。另一方面,砚雕技术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想要成名家更难,人是要吃饭的,而随便干点啥回报都比学天坛砚砚雕技术回报快、回报多。

青年制砚名家麻希泉对此很有感触:“天坛砚雕刻家过去都在济源市工艺美术厂,老一辈的砚雕名家以牛乐仁、张开泰、张书碧、张许成为代表,这些大师为天坛砚的发扬光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自他们之后,许多人为生活所迫都改行了。”1986年,自幼喜欢书画的麻希泉进入济源市工艺美术厂,作为张开泰大师的得意门生被寄予厚望,但10多年后他一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为了生计,2000年他出来四处打零工,2005年还买了大车跑起了运输。

“砚雕技术的培养需要过程,而人总是要生活的,更重要的不是去做了砚雕就能挣大钱。”济源市沁园巧珍砚台厂总经理张巧珍说。张巧珍1993年进入济源市工艺美术厂学习制砚技术,2000年3月怀着对天坛砚的热爱,与爱人孔祥涛创办了砚台厂推广天坛砚。

青年砚雕大师孔祥涛比张巧珍早一年进入济源市工艺美术厂。尽管开了天坛砚的公司,但为了生计,2005年二广高速修路,他也出去跑过运输。他说:“70后还有人学,到现在学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目前,从事天坛砚砚雕的人不会超过50人。”

 

QQ截图20150729174257.png

为传承,巧珍建三人组

 

虽然市场不景气,但在张巧珍的招呼下,孔祥涛很快就回归了老本行,而麻希泉也在2012年把手里的大车卖掉,成了天坛砚砚雕三雕客中的一员。他们三人都有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不想看到天坛砚的没落。

孔祥涛说,制砚有感情了,已经融入血液了,想戒也戒不掉。麻希泉说,尽管2012年之前去跑运输,但也从没放弃砚雕。张巧珍则是希望等老的时候,回忆起来自己年轻时候的事,要不后悔才成。

怀着传承的使命,张巧珍、麻希泉和孔祥涛三个人组建的团队很快进行了分工。张巧珍负责对外推广,麻希泉和孔祥涛则就砚雕艺术的创新下足了功夫。总之,如何让天坛砚焕发生命活力这一直也是这三人组考虑的重头戏。麻希泉说:“你讲传承,你得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来说话。东西不行,人家不认也不会要的。”

 

革故鼎新,勇立潮头

 

“在过去,天坛砚创作模式、表现形式、产品风格较固定,所以创新有限,产品较单一,对外交流也比较少。”张巧珍、麻希泉和孔祥涛三人就花巨资四处去游历,到山东、广东去学习,还在安徽、山西等地参加了砚雕艺术进修班,回来后就结合天坛砚的特点进行了调整。

孔祥涛说,出去学习,也是为了了解市场,以前砚台重在实用,现在工艺性增强了,对观赏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像以前天坛砚样式少,浅浮雕,砚池大,后来图案加大,砚池变小,还出现了镂空等。麻希泉也表示同意,他说这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出来的砚台成品更精致了,可把玩、可观赏、可收藏性大大增强。

长时间的沉淀,加上对生活的感悟,让麻希泉和孔祥涛的艺术创作有了质的飞跃。麻希泉除了随石就势把生活中万事万物融入艺术创作中,有想法就能够呈现出来,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别人就算模仿他也只能雕出来形,而缺少他作品的那种意境和味道;孔祥涛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尝试回归传统,让作品既时尚,又带些许复古味。两人除了获得各种大奖,麻希泉的《举杯邀明月》《千里共婵娟》《仕女图》等被海内外艺术名家收藏;孔祥涛的《九龙献宝》《和谐》等砚雕作品被藏砚名家收藏。

对砚雕造型的变革,增强了天坛砚的生命活力。麻希泉和孔祥涛二人现在所创作的产品往往是刚一出来,即被争抢。

这个变化还因为有传统文化大回归的背景。“许多学校开了书法课;砚台在造型艺术领域也有了用武之地,许多人用砚台来做装饰品。”张巧珍分析说。

现在算下来,整体收益与去从事跑运输的回报还有差距,但是市场的良好反馈让他们对天坛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QQ截图20150729174310.png

坚守传统,让石头充满温暖

 

市场在变好,但与采用大规模的机器雕刻的浪潮相比,张巧珍、麻希泉和孔祥涛却抱着用传统手工制作的模式进行创作的坚定信念。

在他们的工作室,记者有幸进行了参观,整个制作过程除了锯砚坯环节已经抛弃了过去的人力拉大锯的模式,借助电力之外,余下的选石、画样、雕砚、打磨等环节,均是用手一点点做出来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手拿描线的砚体,凿子在他们的手中翻转,石屑飞舞,汗水滴落于砚体,恍惚间各式砚台犹如从石头里迸发出来,若隐若现。

麻希泉说,要把石头摸透,砚台的肌理都需细细琢磨。记者不会雕砚,但也能感觉出来他们要做的就是让作品有形、有神、有气。可以想象当一方砚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你看它的形状、看它的气质,每一个细节的绽放,都闪耀着人的身影,这是一种对艺术的热爱,它让天坛砚瞬间充满了温度。

孔祥涛和麻希泉说,纯手工做的砚台耗时耗力,一方中等规格的砚耗时要七八天,一年下来了不起也就30来方,一般每年也就10多方的样子。“你不能亵渎藏家对你的期待,艺术创作毕竟不是工业化流水线。”张巧珍说,我们每方砚台都有砚雕艺术家的名字,人是要留名的。

 

最开心的事是能获得认可

 

做砚雕是智力加体力的一种考验。一块石头变成人见人爱的艺术品,是需要技术和感悟做积累的。当然,就算你是高手,该流的血汗一点都不会少。记者在现场看到,雕刻需要用胸顶着凿子往前推进,麻希泉的胸前经年累月已长满厚实的茧子。

砚雕充满艰辛,但三人对收藏了他们作品的人总是充满感激。

张巧珍最喜欢的就是那种一过来就能把他们的作品看得透彻的人。麻希泉最近创作的一方叫作《羲之临池》的砚台,被一位艺术爱好者看中,对方一上来就把其创作的心境说得一清二楚,还把作品中晋代人与现代人拿毛笔的迥异也点出来了。知音难觅,怎能错过?所以,她最后以超乎异常的低价给了对方。

麻希泉和孔祥涛知晓后异常恼火,怎么能那么便宜?但是张巧珍还是觉得自己做得非常对。她告诉记者说:“你能明白找到了懂砚的人的心吗?被人认可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啊!”麻希泉和孔祥涛听了她讲的,就摆摆手说“算了”,因为他们知道张巧珍是对砚台充满了感情的,所以也就容忍她经常做半卖半送的事了。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张巧珍还热情地联系这位藏家,让对方把《羲之临池》的作品带过来一起欣赏。

记者相信,正是有了张巧珍、麻希泉、孔祥涛这样视艺术为生命的传承人,天坛砚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QQ截图20150729174350.png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