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袖珍的《古兰经》只有1元硬币大小

所属类别: 投资指南 | 作者: | 来源: 新浪收藏 |  2015-12-18 08:36:09 
0

 

袖珍古兰经盒子上的花纹袖珍古兰经盒子上的花纹

  近些年来,海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了《袖珍古兰经》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袖珍《古兰经》的用途有人认为:“最早印得小是为了方便携带随时颂经。”但袖珍《古兰经》114章6326节内容很完整,体积小到只有借助放大镜等工具来阅读的这种程度,主要功能已经不是方便颂读,而是为了随时随身携带,有吉祥的意味,还可表达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真主的尊敬、热爱。这在1938年《月华》的刊物上的一篇文章就证实了袖珍《古兰经》的用途是项链经坠。

  1999年开始各大新闻媒体曾报道了新疆一名叫王成的老人保存的袖珍《古兰经》,后来媒体又报道了兰州、郑州、银川等地收藏袖珍《古兰经》的消息。但公认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古兰经》是1959年在宁夏首府银川市新市区原马鸿逵兵营废墟出土的。这本袖珍《古兰经》,我曾在宁夏博物馆看到过。据报道的资料来看,袖珍《古兰经》长19.6毫米,宽13.2毫米,厚6.1毫米,重1.1克。保存在一个精致的小铁盒内,封面由紫红色硬牛皮纸作外装饰,上面印有民族图案,扉页上印着埃及国徽和阿拉伯文。经有关专家考证,阿拉伯文意为:“这是尊贵的《古兰经》,只有外清内净的人才可以携带,伊历1312年。”伊历1312年即公元1892年。后来在海原民间收藏家的家中,我也看到过类似的袖珍《古兰经》,与宁夏收藏的一样。袖珍《古兰经》虽然体形很小,但装帧精致,书中阿拉伯文印刷得非常清晰,字迹没有任何涂抹痕迹,不用放大镜也能看清内容。

  当查阅1938年第十卷第25—27期《月华》报刊时,才发现马天英在《印度衣食住行之大略》一文中有段《回教男子的衣》里,就详细描述了袖珍古兰经的用途:“男子除去在项的周围戴一个‘项线’外,别处我还没有看见什么特别奇怪的事。这个‘项线’上有放在铜盒子或银盒子内的一本一寸见方的小《古兰经》。大约是在小孩子时期已然戴上了。女的也有戴的。”由此说明了袖珍《古兰经》用途,是戴在男子脖子上的项链经坠,主要功能已经不是方便颂读,而是为了随时随身携带,有吉祥的意味,也就和其他民族信仰一样成为其“护身符”,也体现了印度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民俗生活。当然被中国和世界穆斯林朝觐者,作为回国后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马天英(1900—1982),经名伊布拉欣,是山东临清人,回族。民国六年(1917)北京南塘子法文学堂毕业后,去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文学戏剧。民国十一年,回国参加陇海铁路建设。民国十二年,迁居上海,先后任土耳其驻华使馆秘书。民国二十四年,任沪西回教平民小学校长,并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授课。抗战期间出访伊斯兰诸国,宣传抗日,募集抗日经费。民国三十年回国。民国三十二年,出任中国驻埃及公使馆二等秘书。民国三十六年归国,协助上海云生小学复校(更名兴建小学),并在上海药水弄回教堂理事会帮助工作。民国三十七年出任中国驻马来西亚总领事。1949年辞职,侨居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主编中英文宗教刊物《伊斯兰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马天英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倡议建立“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任副团长。出访近东10多个伊斯兰国家,揭露侵华日军暴行,宣传抗日。民国二十八年回国,又受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委派,任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团长,出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呼吁南洋穆斯林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在出访期间写了很多穆斯林民俗的见闻,发表在一些回族文艺杂刊上,是今天我们研究伊斯兰国家穆斯林民俗的重要文献资料。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当今纸上美猴王”高峻岭书画展在郑州展出
姗姗来迟 奥迪Q7能否“瘦身”成功?
车史上的12月8日 斯柯达品牌引进中国
财报道| 粮丰价贱,大宗商品市场机会何在?
秋冬季的寒冷、无趣、不时髦,一件斗篷式披肩就完美解决了!
重工打造精致形象,冬季试试妙趣横生的搭配计划!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