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埙是怎样复活的

所属类别: 投资指南 | 作者: | 来源:  |  2015-12-01 08:28:02 
0

 

古埙形似鸡蛋,有一到六个孔。古埙形似鸡蛋,有一到六个孔。
音色古朴优雅,并带有些哀怨色彩的陶埙。音色古朴优雅,并带有些哀怨色彩的陶埙。

  为丰富泉州市民的精神生活,促进泉厦两市间的陶埙陶笛文化艺术交流,共同推进陶埙陶笛艺术事业的发展,12月27日,由福建省陶笛协会、丰泽区宣传部、泉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陶埙陶笛专场音乐会将在泉州举行。本次音乐会负责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埙演奏技艺传承人赵亮介绍说,本次活动旨在发展中华传统音乐艺术,为我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为广大陶埙陶笛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近日,赵亮来到泉州,进行了一场关于埙的演奏式讲座,跟大伙儿分享了他的艺术感受,讲述了古埙是如何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复活”的。

  三代人“努力”使古埙“复鸣”

  古埙演奏技艺传承人赵亮,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中国吹埙第一人”——赵良山老师;现在他是古埙的第三代传人,曾和父亲同台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用一分钟感动了世界乐坛;他,不仅会演奏还会制埙,电影《良家妇女》和《大明宫词》中那感人至深的埙乐就是用他和父亲亲手做的埙演奏的。

  提到古埙的“复活”并在赵氏父子的手里发扬光大,赵亮的父亲赵良山功不可没。当然,这一切源自于赵良山的老师陈重先生。“20世纪70年代,天津音乐学院的管乐演奏家陈重教授开始了对古埙演奏技艺的恢复重建及探索工作,但因陈老先生年岁已高,不久便将古埙的革制与复鸣工作托付给了他的学生,也就是我的父亲。之后,父亲不负老师重托,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艰苦摸索,终于在1983年将绝响已久的埙搬上当代艺术舞台——北京天桥剧场,当时受到了国家级专业领域以及各方媒体的高度关注与肯定,引发了业内的轰动。首演吹奏的作品《哀郢》也成为古埙绝响后掀开古埙艺术在新时代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自此,父亲也被业界内外公认为‘中国古埙第一人’,获得‘天下第一埙’等美誉。”赵亮告诉记者,“当年,父亲成功将古埙演奏艺术‘复活’于当代舞台之后,1986年举家搬迁至福建厦门,其工作单位也由原来的湖北省歌舞团调动至福建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在闽南地区开始了对埙的进一步传承与传播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讲座、演出、教学等活动将埙的演奏技艺及相关文化带入了校园,融入了闽南文化,并多次与当地的南音乐团、民乐团合作,取得良好反响。”

  赵氏父子让古埙在闽南生根发芽

  为了将“埙”这一古老文化永远传承下去,在发展传播埙艺术的过程中,赵良山也全力培养古埙的接班人。在他的影响下,儿子赵亮7岁起就开始学习古埙演奏技艺。

  在特殊环境的熏陶下,再加上小孩子天性的好奇心驱使,赵亮从小对父亲“埙”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与“埙”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他受邀厦门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埙乐专辑《请到我的花园来》,专辑中赵亮用埙这一古老的乐器诠释了西方文化的音乐语言。2002年,赵亮毕业留校任教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子承父业接棒传播埙文化。在此期间,他们父子经常参加厦门市的各类文艺演出及教学、学术讲座等活动,在闽南地区推动着埙及相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几代人的努力与付出使得埙的演奏技艺在厦门生根发芽。2006年,赵氏父子更是将古埙的演奏艺术推向了世界级艺术舞台——维也纳金色大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陶埙陶笛艺术,厦门市于翌年建立了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协会陶埙陶笛专业委员会;2009年由闽南文化研究会推选并由厦门市政府审核公布了“古埙演奏技艺”为厦门市非遗项目,赵氏父子同时被确立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10年成立了古埙演奏技艺传习中心,面向社会进行埙及相关乐器的教学与传播。

  为传播埙文化开展各类传承活动

  “古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它能给人独特的视听感受,但由于受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埙的普及率目前在全国还不高。”赵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埙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来的、与埙有着极其浓厚的渊源的一种新型乐器——陶笛因携带方便、音色独特,现已在台湾、厦门等地风靡起来。目前,厦大已开设全国高校首个陶埙陶笛专业,以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学习陶埙陶笛这个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这些年来,赵亮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埙,了解埙文化,让这一古老文化不再濒危”。所以,他利用陶笛简便易学且适应人群年龄跨度广(从小孩到老人)等特性,积极将陶笛作为埙学习及演奏推广的前期引导乐器。同时,他还联合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小学义务执教兴趣班、在社区和校园进行古埙演奏讲座等活动,积极培养古埙传人……并在全国第一个组建了开展陶埙陶笛艺术活动的专业机构,成功地将少年儿童发展成为埙类乐器演奏的培养对象,为海峡两岸埙类乐器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背景】

  埙,是一种古人类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素有“人类乐器始祖”之称,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大约已有7000年的历史。它由陶土烧制而成,形状像鸡蛋,有一至六个孔。因其音色古远幽深,被古人称为“立秋之音”。

  据史载,最早埙的产生源自于古人的狩猎活动,由直接投掷捕杀野兽的“石流星”逐渐演变成为引诱野兽的召唤工具。周朝以后,埙作为土类乐器的代表,在雅乐中独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之土,为乐家所重视。曾在秦汉时期广泛运用于宫廷,但随后的朝代更替及文化交流发展中,埙在乐器性能上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以至于隋唐后期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引入与繁盛,埙逐渐淡出了官方的视野,进入到长期的萧条发展几近灭绝的地步。值得庆幸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老一辈的音乐家、演奏家努力挖掘与探求下,才确立了埙在现代文明中的一席之地。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