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徐冰:作为艺术品的书
“数字让阅读的方式改变了,或者说正在改变,所以书的功能在改变,书过去的阅读功能消失了。但是人类与书这么长时间的情感和关系,一下离不开它。再一个就是太多的数字阅读,人类更需要补充触觉的、直接的、质感的,有创意或者说有趣的东西,所以书的功能正在转换成艺术品。”
徐冰和他的团队为他策展的《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设计了一批玻璃展柜——支撑的玻璃板以恰当的角度斜斜地托起手制书,柜底是一面镜子,让观众可以从另一边通过反射看清书的封面。在一些重要的展品边上,还配置一个逐张翻阅书页的视频。“这是为了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书的内容,”徐冰如此解释,但依旧不尽理想,“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书确实是要在翻动中去感受、体会,可是作为艺术作品,又很难让每一个观众都去翻动。”
徐冰将“艺术家手制书”(Artist’s Book)定义为“艺术家通过对‘图书空间’的巧思,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并融为一体的艺术”。三年前,他策展首届“钻石之叶:百年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并在序言中对“艺术家手制书”的特性加以描绘:“艺术家亲手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地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他之所以在中国介绍和研究艺术家手制书,原因是他的思考与疑惑,“这种艺术在一个具有悠久制书文化的国度,又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语境和可能。中国艺术家在其中的创造机遇和空间是什么?”他当时预测,数码阅读正快速取代纸媒阅读,“读者”转型的时代,纸媒书籍有可能被最终化为“艺术”或“文化代表物”。
三年后,《钻石之叶》到了第二届,无疑是一种延续,徐冰在本届展览序言写道,他策展首届展览时种种意图的结果,以及首届展览的意义和作用,都反映在本届展览中。而就观众的感受而言,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本届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增多,从首届不到十件作品增加到了三十余件,占了所有作品的30%。这些作品来自网络征集,由徐冰从百余件征集作品中挑选出。此外,主体展的国外艺术家部分,主要来自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图书馆收藏,其中有达利、 布鲁斯·瑙曼等艺术大师的手制书。主体展之外另有三个小型的副展览:“诺贝尔文学奖著作手工书设计”展、“会动的书”“小型“立体书”展和“艺术家的旅程”展(这三个部分并非是艺术家手制书,而是艺术家对旅行态度的书,从另一个渠道反映艺术家与书的关联)。
从徐冰的艺术创作脉络来看,他与“艺术家手制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1987 年时,他花费了四年时间,创作了《天书》,以四千多个“伪汉字”写就,以采用活字印刷的方式按宋版书制作成册的“书”,用徐冰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在吸引你阅读的同时又拒绝你进入的书。”而后,徐冰拓印过长城,创造过英语方块字书法,也做过许多与“书”相关的作品。“我对书有兴趣,这在我个人作品上也会展现出来,所以我就有兴趣关注艺术家手制书作品,我有兴趣研究、整理,把这些东西告诉其他的艺术家,就这样才有了这个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