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变迁:白居易、康熙、雍正都是近视眼

这是谁?这不是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主持人钱枫吗?没错,他就是钱枫。他在2004年大学毕业后出演了当时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子正君认为这部剧应该被称为“红色青春偶像剧”,在大学期间深受该剧的鼓舞。
回归正题,话说钱枫饰演的人物叫“萧子升”,1917年暑期,他和毛泽东一起去乡下“打秋风”。(重点来了)一次,他们走进一个宅院,这家主人是中丞之后,看到他们是游学的学生,于是就出了一道对联——“ 近世进士尽是近视”。四个词,全是一个音,也好理解,是说现在中了进士的人都是近视眼。萧子升如是对——“忠诚中丞终成忠臣”。真妙!
好了,引出了“近视”,下面就不得不说它的辅助设备“眼镜”。


1351年是个什么时间,光看数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概念,说一个人物就清楚了。这个时期是我国元代末年,朱元璋那会儿还在闹革命呢。而此时的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

古代晚上看书得靠油灯,当然也有靠萤火虫的(东晋囊萤夜读的车胤),那会儿看书看得多,“十年寒窗”,光线又差,自然眼睛就不好使了。白居易写过一首诗:“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敢问这位兄台,近视得有三四百度吧?那“朦胧诗”是不是就是这样写成的?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块镜片,产自新亚述文明,由水晶打造。可能被当做放大镜使用。这也许就是“阅读石”的制作材料。古时能够打磨出这么一件器物想来也是够费劲的。

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从明代文人的记载来看,当时的近视眼已经用上了眼镜,但还不是很广泛,因为“人皆不识”,当别人问起时,主人还挺自豪地说:“此叆叇也。”这个所说的“叆叇”,本身是“浓云遮日”的意思,与方才“老白”说的“朦胧物上一重纱,不是春天亦见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经过查找资料,“叆叇”是音译过来用以指代眼镜的。源于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al-unwainat和ainak,具体发音虽不清楚,但基本应该就是读作“爱戴”。嗯,倒也不错,近视眼确实挺“爱戴”的。

苏州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明代崇祯初年(1628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于是他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镜上的镜片,用天然水晶石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

明朝的眼镜都依赖进口,而且价格非常昂贵。明末孙承泽说:“惟一镜之贵,价准匹马。”一副眼镜跟一匹马一样钱,要知道马在古代相当于现在的汽车啊!但中国自出了像孙云球这样的工匠后,掌握了磨制技术,到了清朝,眼镜的价格就降下来了。叶梦珠在《阅世编》说:“顺治后其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原因是“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在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到了康熙年间,眼镜的制作与销售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蓬勃发展。眼镜已成了专门的商品。


据记载,康熙、雍正、嘉庆、道光以及最后的溥仪,都是近视眼。其中雍正皇帝的眼镜,那讲究可多了。不但精美,而且功效各不同。比如:上车戴的眼镜、安铜钩水晶镜、安别簪水晶眼镜、牛角钩茶晶眼镜、牛角簪水晶眼镜、玳瑁圈茶眼镜……没想到“四郎”会有这么多眼镜,这《甄嬛传》里应该加上这一笔啊。除了各位小主的头饰、服装,还应该有皇上的眼镜!据说他大约有30多副眼镜,分布于紫禁城各处,随用随取,不知道当时那碎玉轩可也有?

曾几何时啊,这种单片眼镜其实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再加上一块怀表,那简直就是一贵族。子正君在上初中的时候非常羡慕有的同学戴眼镜,让人一瞧就是有学问的人,有面儿。心里总在想:我怎么还不近视啊?有一回学校体检,视力有点下降,心里还特美。但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近视,以为就是看不见了。初三的某一天,突然觉得黑板上的字看不清了,于是攥起拳头,中间露出一个小孔儿,让眼睛对着小孔儿往外看,诶,看清了。这才明白,这就叫作近视。最终我“如愿以偿”地戴上了眼镜,这一戴可就别想再放下了。到了高中,想打个篮球都嫌碍事。这就是“围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