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者珍藏舅外公60年的记者证

我素来以码字为乐,加之工作性质又多与宣传口的打交道,故而本地报纸中有不少记者朋友,也曾因积极投稿被笑称为“没有记者证的编外记者”。不过我的手中却真的收藏有一份记者证,原是我的舅外公(外祖母的弟弟)持有,后来转赠给了我。
舅外公的这张记者证,是用白色老棉布制作,长约10cm ,宽约6cm,正面正中印有红色的“记者”两个大字,右下角是记者证的编码“右翼兵团宣传部第17号”,外侧是一圈五边小花的边框作为装饰。记者证的背面 是钢笔书写的舅外公的部队及姓名“驻一师 庞文全”,正中还加盖了“右翼兵团政治部宣传部”的红色公章。从背面一圈线头及记者证的大小和材质可以看出,这张记者证是缝制在上衣的臂弯处,相当于臂 章。据舅外公回忆,这张记者证大约颁发于1955年。那个时候的他参军入伍不到一年,因为家里成分好,是贫雇农出身,加之读了高小,又喜欢写写画画,所以 到了部队不久,就被选入了宣传部,专门从事兵团报纸的编写和印发工作。
在舅外公娓娓的述说中,我仿佛看到了六十年前的他佩戴着这张简朴的记 者证奔走于兵团的各个角落,白天采访那些火热的训练和建设场景,敏锐地去发现事实,晚上则在油灯下赶写新闻稿。那个时候兵团宣传部人手不多,条件简陋,舅 外公身兼编辑、校正等多种职务。他常常是刚停下了写字的钢笔,又拿起了油印的钢针笔,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舅外公从部队转业后安置在老家的乡政府当了一名干事,后来又辗转于邻近几个县镇。但他一直都没放下对文字的热爱,屡屡有作品见之于报。直至他退休回家颐养天 年,日日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泡上一杯热茶,戴上老花眼镜,细细翻看每天的日报和老年报刊等,常以找出错字为乐。我想,这大约可能是舅外公多年的职业习惯使然吧。因为兴趣相投,舅外公平时最爱和我聊天,他常常教育我不能忘记文字的初衷,不要为利益所诱写出违背良心的东西。
今年的11月8日是中国的第16个记者节,可亲爱的舅外公已经不能欢度这个节日了。三个月前,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只留下了这张60年前的老记者证,让我时时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