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生灵的歌”被还原的8个石窟

所属类别: 图片新闻 | 作者: | 来源:  |  2015-12-01 08:39:05 
0

 

“敦煌:生灵的歌”展览海报

  【编者按】一代代古人用一千多年的时间开凿出了敦煌石窟群,一代代“敦煌人”又用七十余年时间将石窟群中最精彩的12个石窟再现在世人面前。从2014年到2015年底,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与敦煌研究院合作,花了2年的时间,将其中8个石窟搬到了上海,并于11月29日为大家呈现“敦煌:生灵的歌”大型展览。这8个石窟“即便去敦煌,也未必能看见,因为这些洞窟大部分仅对专业人士开放,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可以在家门口看到”。

  【125件敦煌艺术瑰宝向我们展示那段千年历史】

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 北魏 高27.6厘米 宽332厘米 敦煌研究院收藏敦煌文献第0228号

  “敦煌:生灵的歌”大型展览将还原8个最具艺术价值敦煌石窟,并将展出经典的彩塑临摹12件、壁画临摹品(常书鸿、段文杰、常沙娜等敦煌艺术顶级大师作品)60件、藏经洞绢纸画复制品25组件以及文物20件(花砖真品10件,藏经洞出土经卷真迹10件),共计125组件源自敦煌的艺术瑰宝。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还原的8个石窟中,除莫高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之外,其它洞窟因保护的原因不对外开放,因而公众将首次于现场目睹另外7个石窟;而在特别展出的20件珍品文物中,其中9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包括“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经(北魏)”等在内的艺术品均源自藏经洞的绘画、古代写本、刻本,并且这些作品在敦煌的陈列厅都是很少拿出来展览的宝贝。写本和刻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除汉文外,还有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通过对文物及文献的展示和重新演绎,此次展览,公众将能够更透彻了解敦煌的艺术及历史。

邱志杰的《总会有人信》

李磊的《佛不语》

  不同于以往,在呈现最经典之敦煌艺术的同时,此次展览将展出部分当代艺术作品,其中包括白南准的《蓝佛》、邱志杰的《总会有人信》、李磊的《佛不语》、丁乙的《十示系列》等,“试图通过绘画、影像、装置、雕塑、行为、摄影、声音等多元的展现,展览将带领公众立基于敦煌石窟的视觉体验之后重新审视当代艺术里面关于佛教、宗教艺术的创作。”展览策展人之一王纯杰描绘道。

玉门关景观

烽火台景观

  展览期间,除了125组件展品外,还将在喜玛拉雅广场上按比例实景复原玉门关、汉长城、阳关烽燧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地貌,古代敦煌历史人文之景将得以在上海再现;此外包括樊锦诗、王旭东等敦煌大师系列讲座也将于展览期间展开。

菩萨胸像 第259窟 北魏 高54厘米 孙纪元临摹

第407窟三兔飞天藻井

  “敦煌:生灵的歌”大型展览由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顾问王纯杰联合策展;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为艺术总监,有“敦煌的女儿”之誉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担任学术顾问,并由证大集团(戴志康董事长)大力支持。戴志康表示:“此次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携手敦煌研究院将展览定名为‘敦煌:生灵的歌’便希望向近3000万上海人民展示那段历史留存至今的杰作。”

  【“敦煌:生灵的歌”被还原的8个石窟】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在古敦煌郡,古人花了一千多年开凿出南北长1680米敦煌莫高石窟群,其中包括西千佛洞,瓜洲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等,总称为敦煌石窟。作为人类瑰宝,人人都希望能瞻仰其尊容,但是,敦煌壁画非常娇贵,当游客过多地在洞窟内聚集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都会对壁画产生危害。为了人们可以不停欣赏它,亲近它,从1944年起,敦煌研究院决定复制敦煌石窟,但由于复制过程非常复杂,经过研究院几十年的努力才复制完成十二个洞窟,而此次“敦煌:生灵的歌”即将展出的8个敦煌石窟均是各个时期的代表,它们是敦煌莫高窟北凉第 275窟、西魏第249、初唐第220窟、中唐第158窟、盛唐第45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元代第3窟和榆林窟西夏第29窟。

  之所以选取这8个洞窟,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介绍,这是因为这8个洞窟时间跨度达千年,分别代表着敦煌石窟各个阶段的艺术成就高峰,展现了自北凉至元代一千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那么这8个石窟的精彩看点分别是什么?

  北凉第 275窟:释迦牟尼前生故事 风格偏向西域艺术

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

  此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窟正壁(西壁)为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像,左壁(南壁)、右壁(北壁)上部分别为交脚坐菩萨和思惟菩萨。在左壁菩萨下面绘制着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其中尸毗王本生故事尤为精彩,故事说:有只饿鹰想吃鸽子,鸽子向尸毗王求救,鹰要求尸毗王给它与鸽子相同重量的肉。由于尸毗王的肉快没了,重量还不足一只鸽子,就将自己整个放在秤盘内。画面重点表现了割肉和过秤两个相连续的主要情节。

  右壁菩萨下面绘制着佛传故事出游四门,故事讲:太子婚后不好娱乐,仍思出家,国王十分忧虑,与诸臣商议令太子出游,以化散其出家之意,于是太子出宫游观。但出东门时见老人,出南门时见病人,出西门时见死人,出北门时见僧人,于是太子更欲舍俗出家。

  此窟明显受西域艺术的影响,风格古朴雄浑。

  西魏第249窟:天地神人共处 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国神仙思想相整合

249窟

莫高窟第249窟西佛龛全景

  第249窟位于莫高窟窟区中段,正壁龛内为跏趺坐佛,龛内两侧及龛顶各画供养菩萨、飞天及婆薮仙和鹿头梵志。左右两壁上部为天宫伎乐,表现天宫的欢乐和幸福;中层为千佛,表现诸佛的“佛佛相次”而“光光相接”的景象;千佛中央为说法图;说法图下面为供养人和药叉力士像。

  此窟壁画内容中最富特色最有意趣的是窟顶四披的壁画。上部为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正披(西披)画阿修罗王、前披(东披)画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右披(北披)画东王公,左披(南披)画西王母,较多地体现神仙思想;四披下部绕窟一周则尽是山林野兽及狩猎等地上人间的生活场景,构成天地神人共处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敦煌最生动的狩猎图之一。

莫高窟第249窟西王母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狩猎图 西魏

  第249窟的壁画,在继承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和表现技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充分显示了佛教和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的特色。

  初唐第220窟:高超的各国人物写生图 揭开盛世唐风的帷幕

220窟

莫高窟第220窟西佛龛全景

  第220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1943年,将表层宋绘千佛剥离后,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初唐壁画。此窟正壁龛内原有唐塑一佛二弟子,均经后代重新装修。左壁(南壁)画阿弥陀变,内容是西方的极乐世界,是莫高窟出现最早、场面最大的净土变。

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局部 初唐

  右壁(北壁)画东方药师变,药师佛是治疗众生生老病死之痼疾的大药王,保护众生免于苦难。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为主体,八大菩萨侍立左右,另外还有以十二动物生肖对应十二神将。下面是规模巨大的舞乐场面,乐人肤色各有不同,演奏着中原汉民族、西域少数民族、外国传入的各种乐器共15种,舞蹈大概是传自中亚的胡旋舞和胡腾舞。

莫高窟第220窟中原帝王听法图 东壁北侧

  前壁(东壁)画维摩诘经变,内容是维摩诘与文殊辩论的故事。其中最为精彩的当为来自各国的听众,他们肤色和服饰各不相同,实为唐代以前所未见的各族人物图;除此,还有来听法的帝王群臣,这与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也毫不逊色。

  第220窟的壁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反映出大唐开国的博大胸怀和繁华富丽的景象,揭开了盛世唐风的帷幕。

  中唐第158窟:释迦涅槃各国举哀 佛教艺术日臻完善

158窟

莫高窟第158窟 睡佛

  第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此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窟内主体为涅槃像,左侧面(南壁)是一身立像,为过去世迦叶佛,其右侧(北壁)是一身倚坐佛像,为未来世弥勒佛,它们与主尊涅槃像共同组成三世佛像,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涅槃像身后的壁面上,绘有菩萨、罗汉、梵释天人、天龙八部、佛弟子及散花飞天。洞窟左壁为十大弟子举哀图,右壁为各国王子举哀图。

莫高窟第158窟各国王子举哀图 中唐

  王子举哀图中,世俗信徒得知释迦涅槃后极度悲痛,出现了痛哭、割耳、挖心、剖腹等种种痛不欲生的的表现。另外,各国王子中,除了汉族帝王外,还有吐蕃、突厥、回鹘等各族以及南亚、中亚等国的王子,反映出唐朝民族关系的密切和国际交往的广泛。

  第158窟作为莫高窟中唐时期具有代表性洞窟之一,它所体现的佛教艺术也日臻完善。

 盛唐第45窟:七身唐代雕像杰作 唐朝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45窟

莫高窟第45窟西壁彩塑 盛唐 

  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窟正壁(西壁)龛内。以佛像为中心,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龛壁和龛顶。

莫高窟第45窟菩萨 盛唐

  左壁(南壁)画观音经变,即观音菩萨变成三十三种不同人物为不同的信士演说佛经;下部的有求必应,救苦救难场面,如监狱图、商人遇盗图等,写实性极强,皆为现实社会之真实反映,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形象资料。右壁(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

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盗 盛唐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划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

  晚唐第17窟(藏经洞):最早的人物肖像彩塑 秘藏大量佛教经典

17窟

莫高窟第17窟 洪辩像

  莫高窟今编第17窟,俗称“藏经洞”, 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正壁(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造型写实,保存完好,是目前已知人物肖像彩塑留存至今时代最早的优秀作品。附属洪辩像背景的壁画内主体为菩提树,左侧(东)为比丘尼,右侧(西)为侍女。人物面部表情虽算不上生动,但线描和设色技巧已达到极高的水平,是晚唐人物画的代表之作。

  公元11世纪初,位于莫高窟的三界寺僧人移洪辩像于他窟,将该寺多年收藏的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会文书等,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闭窟口,并于壁面饰以壁画,故而俗称藏经洞。

  元代第3窟: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 莫高窟艺术的绝响

莫高窟第3窟

  莫高窟第3窟是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窟,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全窟湿壁画大体上是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一书中所记载的方法来制作的。

  洞窟左(南壁)、右(北壁)两壁各画千手千眼观音一铺。观世音菩萨曾听如来法,发誓要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于是身生千手千眼。图中千手千眼观音像以一个正面相为主体,左右各画出侧面相,共三层,除第二层中央面为忿怒相外,其余均为慈悲相,共十一面。千手中有四十大手,其中二大手高举化佛,二手合掌,二手托托钵,其余各手,均安排得严密得度,自然合理。

  第3窟的壁画,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而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至此,莫高窟艺术创造即告结束。

  榆林窟西夏第29窟:水月观音和供养人像 西夏意味最浓郁

  此窟位于榆林窟东崖北端的上层,创建于西夏,元代并补画窟顶壁画。此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均具有比较典型的西夏风格,为西夏晚期的成熟之作。

榆林窟第29窟东壁北侧 药师经变 西夏

29窟

榆林窟第29窟南壁 国师 西夏

  窟正壁(北壁)以佛说法图居中,两侧各画一铺水月观音,画史无迹可考的“水月之体”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前壁(南壁)门两侧画供养人,其中左侧为男供养人,右侧为女供养人,这些人物画像为研究西夏党项人物风貌及衣冠服饰发式,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窟右壁(东壁)从里到外绘药师经变、文殊变、金刚尊像。窟左壁(西壁)从里至外绘阿弥陀经变、普贤变、金刚尊像。

  就地方和民族特色而言,第29窟是榆林窟西夏意味最浓郁的一窟。是敦煌石窟晚期艺术的代表窟。

 【真迹固然难得,复制品却不可小看】

  敦煌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它填补了我国唐代以前绘画传世作品极为稀少的重大空缺。纵观敦煌壁画千百年来的演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风格的认知。因此,“敦煌:生灵的歌”大型展览也是一次全面的、具有学术脉络的敦煌艺术展。

莫高窟第57窟 说法图 复制品

  也许有人会说,“敦煌:生灵的歌”展中的作品为复制品,“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在美术馆看莫高窟好比看折子戏”,即使是这样,它也非常值得观看。不仅是因为这些复制的洞窟不对外开放,即使能到洞窟内看到真品,但由于窟内光线比较暗,参观时都需要用手电筒照着,许多细节和色彩并不能看得清楚,而在美术馆中你可以仔细地欣赏,许多在窟内看不到的细节也能看得非常清楚。2008年中国美术馆展示这些复制洞窟时,中国美术馆美术史教授薄松年曾带着学生来参观,“展览展出很多重要的临摹作品,对考察古代的历史非常有意义。”

四飞天藻井 复制品

  真迹固然难得,这些复制品也不可小看。石窟是不能搬动的宝藏,敦煌壁画有5万平方米,数量之大为世界上前所未有,但是,在长期的自然变化中,风雨沙蚀皆成害,敦煌壁画遭受着众多疾病侵害。壁画复制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艺术品通过临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物价值。另外,这些复制品都是老一辈专家、艺术家如常书鸿、段文杰等人在艺术创作处于巅峰时期的作品,为了临摹这些作品,他们付出了超人的艰辛和努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当真迹由于种种原因不复存在时,这些临品会具有越来越高的文物价值。

敦煌研究院的老师在修复壁画

  当然,洞窟的复制过程也非常艰难,一般来讲,完成一个洞窟的整窟临摹复制,需要4年左右。由于条件艰苦,最初的临摹几乎是白手起家。敦煌的美术工作者曾用镜子反光照亮,并长期自制临摹工具。1954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整窟临摹复制完成,这是我国首个完成的敦煌石窟整窟临摹复制。第45窟和榆林第29窟的临摹复制工作则是近年刚刚完成的,其中,榆林窟第29窟是首个全部用矿物质新颜料临摹复制的敦煌石窟。另外,与其它洞窟按照1:1的比例复制不同,158窟是按照4:5的比例复制的。“敦煌:生灵的歌”将8个洞窟集中展示,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几代“敦煌人”70多年的成果,真实地感受敦煌的历史和气势。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