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国际文化出口从哪做起

所属类别: 图片新闻 | 作者: | 来源: 中国网 |  2015-11-19 08:48:50 
0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文化“软实力”也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显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显然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称。总体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出口水平还比较低,缺乏与世界竞争的综合能力。

  文化出口产业的发展与企业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中国部分文化企业已初具规模,甚至在国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迪士尼、时代华纳、塔克钟等大型跨国集团相比,中国文化企业从规模、效益和品牌上都难以与之竞争。此外,由于中国的绝大多数文化出口企业是中小企业,其中大多数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尤其欠缺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国际文化贸易的经验。少数的大型文化企业,在文化出口方面也很微小。所以我国的文化出口产业,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还没有打开国际文化出口的大局面,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国际竞争力。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文化出口产业的发展。

  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

  建立中国的文化出口产业的领导机构是当务之急,该机构的职责是负责制定和落实有关的鼓励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争取国家机关如商务部、外交部、海关等单位的支持。

  将中国各种资源和产品向世界推广,需要有一个综合的概念,需要系统的战略规划,进而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因此,政府应该完善文化出口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并尽快制定出与政策相匹配的实施细则,以及制作投资指南类的宣传材料,使有意参与的社会团体或个人能够方便了解到相关政策、办事渠道以及参与该项事业所得到的利益等。还要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包括对文化领域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出口信贷的授信额度,用贴息方式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扩大出口和开拓国际市场,给予新兴文化企业更多税收优惠等。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逐步建立起完善和成熟的文化出口市场体系和网络。

  发挥技术的促进作用

  科技含量高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大众传媒领域,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美国文化产业具备了向全世界扩散的条件。其一,技术创新为文化产品的升级提供技术性支持,从内容和载体两方面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使传统文化具有更生动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二,技术创新逐步改变文化出口产业的盈利模式: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文化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来凭借渠道的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利润的地位被削弱,内容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竞争焦点。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导致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出现了产业融合的局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电信、出版和广播电视的产业链和业务边界出现了融合,这就需要文化企业及时更新商业模式。

  打造出口品牌

  每年推出一批文化出口产业的重点项目,加强政府对文化出口产业重大项目的主导和支持。同时融合多元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出口产业品牌工程。打造一批与中国地位相称的大型文化企业。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另外,中国每年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包括文物展览、传统戏曲、民族歌舞、功夫、杂技表演、电影、文学等体现民族艺术特色和当代文化创造成就的活动,期间还会举办多场旨在促进双边旅游、贸易等各领域合作的介绍会等,因此要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年组织并推广中国文化产品。

  建立一系列国际中心

  国际中心不是一栋建筑,而是具有多个展示中心、众多的设计机构、制作机构和贸易机构,同时又有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的集合地。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全球的买家到中国。当一系列的国际中心在中国落户时,就会出现世界看东方、东方看中国的局面。

  发挥海外人才作用

  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众多,其中不乏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家,甚至是跨国公司的管理层。过去我们主要吸引他们到中国来投资,而现在可以利用他们的各自优势,发展中国文化出口产业。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们比较了解所在国的国情这一优势,譬如,有的具有国际视野,谙熟国际惯例并具有国际公关能力,有的擅长国际投资活动,可以咨询征求他们的意见,协助中国文化出口企业在海外发展。另一方面,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中有不少文化、金融、高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可以吸引他们加入中国的文化出口企业,弥补人才的不足,还可以吸引他们在其所在国对中国的文化出口产业进行投资。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