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眼中的安思远
一个牛人
安思远是个牛人,是因为他跟很多牛人有共同之处。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是哈佛大学辍学的,发明苹果手机的乔布斯也是辍学的,安思远在耶鲁大学学艺术,两年后也辍学了。
他的“牛”之处并不仅仅是这些。安思远是犹太人,17岁开始做生意,他的教母是美国非常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庞耐。庞耐在一百多年前就向美国人灌输中国艺术成就,有“中国艺术教母”之称。有人对庞耐的评价是她使美国认知中国艺术提前了50年。安思远有幸当了庞耐的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艺术真谛,更多的是商业真谛。
安思远对中国文物的研究尤其透彻,有“中国教父”之称。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尤其是1970年以后的这30年,安思远在美国、中国文物界是呼风唤雨的人物,所有的人都以认识安思远为荣。
尽管17岁辍学,但安思远在学术上是非常成功的。1971年出版了《中国家具:明清硬木家具实例》一书,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中国的家具界,最早研究中国家具的是一位叫艾克的德国人,艾克在1944年出版了《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这是世界上关于中国家具的第一本书,一直到20多年以后的1971年,安思远出版了《中国古代家具》一书,这是有关中国家具的第二本重要著作。在这其后的15年,1986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面世。这三部书是研究中国家具的里程碑式著作。在这三人之后,所有研究中国家具的书都没有逃脱这三本书的框架。
领悟安思远的商业法则
安思远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他的家庭布置正是他喜好的反映。家里使用的大部分是黄花梨家具,布置得非常好,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品位,非常讲究。地上铺什么,家具怎么摆放,艺术品摆放的位置等等,家里布置得像艺术宫殿一样。
安思远多次来中国,中国的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珍贵的照片,比如长城脚下、安徽民居等。他走过了中国很多地方。
有一年,安思远通过马未都的一位朋友来中国找马未都,正好当时马未都在做一个中国古代门窗展。于是,马未都就带着安思远参观,并详细地讲解,安思远非常认真地听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些古代门窗。看完展览后,安思远就和马未都说想买这批东西,当时马未都一愣,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收藏起来,是不打算出售的,于是就拒绝了安思远的要求。
如果按照常理思维,人们在一般情况下碰到一个矛盾,都不会说自己如何不对,总是从对方身上找原因,而安思远的思维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说了一句令人意味深长的话:“你不卖是因为我开的价钱不够高。”
在今天看来,安思远的话虽然很简单,但这里面却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其实是一个商业法则,就是在商业社会,人一定要遵循商业社会的一个法则,价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到今天马未都的门窗也没卖,仍然在观复博物馆放着,但安思远让他懂得了犹太人做生意的一种方式。
一则故事读懂安思远的成功
安思远为什么能成功,这里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对你理解他的成功非常有帮助。
多年前马未都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去美国留学,他在美国耶鲁大学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安思远是同学。30多年前去美国留学尤其是学艺术的人是屈指可数的。因为是学艺术的缘故,对古董比较感兴趣,所以知道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并且愿意去看。其实在今天去苏富比、佳士得拍卖的人不全是买家,很多人是去学习的。
这位留学美国的朋友当时也没什么钱,在美国待了几年之后,当手头上攒了几千块钱的时候,就想去拍卖场挑一两件东西。在那个年代的拍卖场上,尽管东西在今天看来很便宜,但在当时还是觉得很贵的,所以他就尽可能挑便宜的买。
在那个时候,碑帖算是比较便宜的。为什么碑帖便宜?碑帖在过去被称为黑老虎,因为很少有人懂得碑帖的奥秘。碑帖里面的学问很大,比如碑帖是讲究版别的,宋拓、元拓、明拓、清拓不同版别的碑帖,价钱却差得非常非常远。过去喜欢碑帖的人都是身份极高学问极大的人,后来收藏碑帖的人大部分都是学问有限,慢慢地收藏碑帖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早年流落到海外的碑帖上了拍卖场,大部分人都没什么兴趣。
马未都的朋友在拍卖会上看就碑帖便宜,就花2000美元买了一个碑帖,后来安思远问他买这个碑帖干吗,这个朋友就在想怎么给安思远解释买碑帖的重要性,于是他给安思远解释了一句话,他说:“这是我们小时候临字的圣经。”安思远听懂了,瞬间明白了碑帖的重要性。安思远于是对这个朋友说:“你买的这个东西给我吧,我给你3万美元。”这个朋友当时就愣了,买的这个碑帖加上佣金不到3000美元,安思远一下出了10倍的价钱买,他欣喜若狂,毫不犹豫地卖给了安思远。安思远继而又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说:“从此以后你就帮我买这一类的东西,我给佣金。”
于是这位朋友就帮他盯着拍卖场,凡是出现碑帖的时候,就悄悄地帮安思远买,就这样陆陆续续大概分三到四次买齐了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前前后后加起来大概花了20多万美元。在20多年前,没有人有这么多钱,但安思远有钱并且有眼力,就把这套东西买齐了,同时付给了这位朋友他们约定的佣金。
安思远把淳化阁帖收集齐以后就开始做功课,把所有有关淳化阁帖的学者都请过来观看,到场的中国专家简直是惊呆了,纷纷感慨:“这么重要的淳化阁帖怎么就重见天日了呢!”很多人都觉得这辈子有可能看不到了。启功先生曾经就感慨说:“这辈子能看到淳化阁帖就死而瞑目了。”
安思远把淳化阁帖拿到中国来展出,引起了上海博物馆的注意,上海博物馆特别希望淳化阁帖能入藏上海博物馆,安思远也希望淳化阁帖能够魂归故里,经过多次谈判,安思远鉴于淳化阁帖是中国的,鉴于要入藏上海博物馆,没有要高价,最后以450万美元成交,淳化阁帖成功地入藏了上海博物馆。
在正常人看来,安思远用20万美元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翻到450万美元,翻了几十倍,觉得这够“黑”的。其实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启示:安思远是在拿眼力、智力和判断力换钱,他判断当年这个留学耶鲁大学学艺术的学生能为自己服务。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做成了这个生意。
“库底子”显人品
安思远终身未娶,没有子女,财产关系非常明晰,去世后把所有的东西都进行了拍卖。
这场拍卖会引起了全世界收藏界的关注。安思远拍卖会一共有6场,佳士得所有能展示的地方全部都展示了。拍卖会创造了诸多纪录,中国的很多商人和收藏家都赶到拍卖会现场,这充分说明了对安思远品位和品牌的认可。
这次拍场上的买家40%是第一次登记的,可见安思远的品牌对于不懂行的人的影响之大。
安思远的品牌效应使得他的收藏品在拍场上的价钱至少上升了5倍。去拍场买东西的人,一份钱买的是东西,一份钱买的是名声。在拍卖会上有一幅米芾的字,被书画界的人誉为“潘货”——潘家园的地摊货,结果这幅字卖了55万美元(300多万人民币),所有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潘家园的地摊货竟然能卖这么高的价钱?这就是安思远的品牌效应。来自北京的一位古董商说,来安思远拍卖会的人就别想着做生意了,买回去的东西一定很贵,也不会想着再卖,只想留一份纪念。
有一位台湾的古董商在拍卖会上说安思远是他碰到的最有良心的古董商。为什么呢?这其实是说拍卖会上的好东西不多,安思远生前把好东西都卖了。古董界有一句行话对剩下的东西都叫“库底子”,什么都有。过去有的古董商死了以后,把好的藏起来不卖,留下的净是好东西。安思远生前把很多好东西都卖掉了,比如把淳化阁帖卖给了上海博物馆,并且还捐了很多东西,比如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捐了一批画。
安思远生前和去世后都有很高的名誉,这说明他是非常成功的。在资讯业和市场繁荣程度都不发达的过去,对文物的判断远比今天困难,但安思远凭借他敏锐的判断力,使得他成为收藏界名符其实的“中国古董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