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价”的玉究竟如何定价
古人有云: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并不是说玉石玉器都是无价之宝,而是指玉无定价、无常价。
证券时报记者孔伟
古人有云: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并不是说玉石玉器都是无价之宝,而是指玉无定价、无常价。在玉市里,玉确实没有一个固定的价码,基本上都是处于卖家漫天要价、买家就地还钱的状态,双方能够最终达成一致便成交,否则该干嘛还干嘛。
其实,玉还是有价的,要不就没有高中低档之分了。只不过玉价的浮动范围非常之大,尤其对于高端玉石玉器而言,即使都是行家里手,不同的人也会估算出不同的价码,并且大相径庭。有业内人士戏称,高档翡翠的估价如果在同一个数量级里,就已经算比较准了—比方同一件极品翡翠玉件,1000万与9000万的估价相差不可谓不大,却都很“准”,因为仍在一个数量级里,这要是不“准”的,会悬殊到哪里去?这大约就是“玉无价”的最好诠释吧。
既然很难确定价格,玉市里又是依据怎样的因素定价,并最终达成交易的呢?
进价决定法
大多数卖家都这样定价,有的甚至还很严格:在进价或生产成本(一般是原石价格、运输成本与加工成本之和)的基础上加一定百分比开价,买家还价到可以接受的利润目标之上就可以出手了。这样的定价与运作方式比较适合对和田玉不是太懂的玉商,我见过好些“新老板”就是这样卖玉的,不少维族玉商也秉持这样的“生意经”。我认识的一位阿达西(朋友)就曾经告诉我,进价500元的料子,他一般会开2000~2500元,买家一般还价700元以上就可以成交,如果还价在400~600元可以与买家再讨价还价一番,低于300元一般很难达成交易,他几乎不予理会。
当然,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玉器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样的定价方式,免去了每件都得根据玉件的具体情况单独开价、分别确定成交价的繁琐与烦恼,实现较为标准化的管理。当然,成件后极富特色或开料明显赌涨等情况例外。
价值决定法
这种定价方法比较适合于行内的高手。有的玉石玉器进价虽比较低,但卖价却很高,并且双方还都很满意,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卖家堪称行家里手,之所以进价低,是因为练就一双慧眼,捡漏了;而玉件的价值却不低,换了不太懂的卖家有可能加点价就转出去了(行内称之为买漏又卖漏),而懂行的人则能够大致估算出它的真正价值,然后再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去—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买家也以偏低的价格买到了自己满意的东西,岂不是皆大欢喜?
感觉决定法
这种方法只有“跟着感觉走”的人才会采用。我就见到过一位这样的卖家:有的东西并不咋地,但卖家自我感觉特别好,或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别的买家“肯定会喜欢”,于是开出高价,姜太公钓鱼般等着买家上钩;或者是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东西,开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倾销”,以求尽早变现脱身。对卖家而言,喜欢或者厌恶的东西卖掉了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前者因为利润不菲,后者则意味着甩货成功。
随意决定法
一位玉友开了家网店,和田玉原石仅售98元一件还无人问津,而别的网店里类似的东西都卖几百甚至上千。一气之下他也将价格提升至198元,但仍无人收藏,更没有买家还价。一周后他直接提价至598元,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买家上门了,问他“400元卖不卖”。嘿嘿,傻子才不卖呢!
这种定价方式随意性太大,尤其是经常调价的网店,很可能给人以老板太随意甚至追求暴利的印象,不利于做大做强。
尽管玉商的定价方式千奇百怪,买家却完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在货比三家的基础上讨价还价,并最终以自己能够接受的价格成交。讨价还价非常必要,因为玉件的开价一般都有虚头,高开的部分原本就是留给买家砍价的。当然也有例外:网店里开价在百元以内,并且注明不还价、不砍价或者不议价、不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的商品,尤其是卖家还包邮的,则基本上没有还价空间,这时候再杀价甚至大刀阔斧地砍价,不仅不会达到超低价捡漏的目的,还可能使交易泡汤。一位买家对网店里开价88元包邮、注明不还价的玉件从20元开始还价,并对卖家“成本价销售,没有还价空间”的申明丝毫不予理会,以10元为梯次往上加价,卖家一气之下将其拉黑。得,生意没做成,不仅影响了心情,还因此成了“黑名单上的人”,何苦来哉?
随着国内股市波动加剧,房市投资低迷,民间资本越来越多地涌向收藏市场,原本小众的文玩也渐渐火爆起来。但记者发现,对于这个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更多的人是跟风,而这种投机心理滋生了古玩市场价格虚高、赝品泛滥等乱象。本文讲述几个真实的小故事,带你了解文玩市场之一二。
(证券时报网孔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