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物语:杭春晖个展亮相新绎空间
2015年10月20日-12月1日,“绘事物语——杭春晖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新绎空间举办。
本次在新绎空间举办的“绘事物语——杭春晖个展”是艺术家杭春晖继9月在纽约举办同名个展后,在国内的首次个展,展览将从一件艺术家13年前的录像作品《我爱你》入手,呈现出杭春晖非常个人化的水墨创作思路。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不断的对图像和声音的进行重复录制,直到图像和声音消失在这样的重复之中…,而巧合的是,这样的逻辑也出现在杭春晖2015新作《关于真像的N次方》中,在看似无关的两种媒介中,却暗示出艺术家自身的成长轨迹!
正如杭春晖自己所说:“水墨绘画是我的起点,但绝对不是我的终点……,在现成品与水墨绘画之间的往返实验中,我试图在讨论‘物’与‘画’之间的关系,实现关于‘文’与‘质’的互换,‘形式’不再是‘内容’的唯一表现,‘文’与‘质’的边界被我有意的模糊掉了。这种尝试让我看到绘画更多的可能性,在纯粹形式主义美学之后,可以跳出语言层面重新观照绘画:一方面,这种努力无疑拓展了绘画在今天的艺术表达能力;而另一方面,也在日益观念化的当代艺术语境中,保留绘画所特有的手工温度!毕竟,我的作品终究还是需要绘画和语言,虽然它们不再是作品的全部……。我想‘绘事物语’似乎要表达的就是这个观点。”
艺术家自述与评论
在我的创作逻辑里面,光线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消弱中国画“线条性表现”的基础上,我尝试着在画面中实现“虚”与“实”的视觉结合。而这种努力一方面是在讨论西方绘画传统中的“光感”,另一方面也试图表现东方绘画传统中的“气韵”。在这种“虚”与“实”的矛盾之中,在对光感的虚化处理中,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东方所特有的视觉“虚境”,也努力营造着属于我自己的“中西融合”之路 。
2014年的新作品,在对“形式”与“动机”的思考中,我努力跳出水墨绘画的思路,通过一系列关于“形式”与“观念”的作品实验,试图协调自己“跨媒介”创作的控制能力。其中《蝴蝶识别手册》系列作品,正是通过对蝴蝶标本的挪用及研究,模糊了东方绘画形式与西方科学理性的视觉边界。而《假亦真》系列作品,则通过“手工绘画”与“工业复制品”的视觉镜像,组合在一个新的作品结构中,深入的讨论了“存在”的相对性,以及艺术家的权力问题。《绘画雕塑》系列作品,则通过双面绘画的形式,再次拓展了我们关于平面绘画的想像空间与观看逻辑。
在这些作品中,我一方面依然保持着前一阶段追求的绘画敏感度与画面的视觉经验。而另一方面,新作品里显然涉及到绘画的“物质性”以及“观看机制”的深入探讨,从而拓展了中国当代水墨创作中关于“形式”与“内容”的新可能。而这也为我未来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中国文化不断自觉的语境下,我认为这种“东方性的当代探索”会成为一种新的可能性,构建出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历史”与“地缘”的双重桥梁。
——杭春晖
不同于做宏观关照的思想家,杭春晖对生命的感知更具有自我审视、自我剖析的个体化特征,在与古代、与环境、与自己的对话过程中,他找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穿透历史,审视外界,解剖自己的依据。
在不断纯化艺术语言的过程中,杭春晖实现了艺术语言转变后创作状态的自足性,同时实现了对表现对象的深入挖掘,而这一挖掘又对提升时下的精神诉求具有潜在的作用,即以个体探索的方式进行着上文所说的“中国崛起情况下民族精神建构对工笔绘画的期冀”。
————刘礼宾(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副教授)
我觉得一方面是春晖在绘画语言本身上的推进,在画面中对虚境、对意象化、空灵化的视觉表现方面都有很强的探索性。无疑是有价值的探索。实际上你也会注意到,他的探索既有大胆的一方面,同时也显得小心翼翼。他不是对过去的绘画体系进行彻底的批判、颠覆、否定,相反是在寻求一种可能性,这也是他基于对当代艺术的一种整体了解、认识之上所进行的改变。虽然他的作品在形式语言中仍然保留了部分工笔画的形式,但是在人物仪式性的处理和当代人精神性的呈现上,也与过去的审美趣味截然不同。也正是因为画面人物的这种仪式性的姿态会赋予作品某种象征性,而这种象征性恰巧能对应于当代个人生存所面临的某种焦虑、困惑…,这也使得他的水墨作品能融入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并显现出特有的价值。
另一方面,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上看,始终存在着一种特别激进的、颠覆式的文化前行的线索。五四时期如此、文革时期如此、八十年代中期也是如此。如果聚焦在水墨领域,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面貌就是对过去的一种革命性的颠覆,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革命!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这种革命的、激进的、否定式的文化变革中,其实忽略掉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保守”力量。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谈保守的时候,总觉得它是一个贬义词,然而,我现在说的这个“保守”却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固步自封的“保守”,而是说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中,在经历了一个现代化洗礼之后,需要重新对传统进行再认识。
换句话说“新水墨”不管它有多新、不管它的形态、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多少新变化,它最后的落脚点依然需要跟过去的传统发生关系,如果没有这种关系,“水墨”就会面目全非,就会没有文化的根基。这也是今天很多艺术家所面临的一个困境,一方面要追求变革,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变革如果失去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体验,那么这种变革在很多时候就会失去意义,会掉入虚无主义的状态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春晖作品的价值就在于这种语言表达包含着这种当代文化的气息,有当下的个人生存经验的体验,即使从画面中具有西画气质的仪式性角度来看,它也不是特别的激进,他的作品始终有现实的文化根基。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混合的“矛盾性”在他的个人创作逻辑中却显得非常的自然,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何桂彦(博士,四川美院美术学系副教授,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
“人物形象与光的交相辉映,是比尔。维奥拉BillViola 喜爱的创作主题,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一切艺术都试图以肉眼可见表现不可见’,杭春晖的肖像作品恰恰如此,在弥漫全身的光明之中,我们无法确定艺术家是在表现爱情、真理、还是信仰……,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一些超越形象的东西感动着我们。杭春晖将人物形象隐蔽在光芒之中,却在虚实处理上获得绘画笔触与形象的平衡,艺术家为观者留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又忠实地遵循着具象艺术的原则,表现出被描绘对象坚韧的性格……”
——俄罗斯圣彼得堡基金会主席“米哈伊奥钦尼科夫”在2015年第五届“J.C。雅各布森肖像奖”上的颁奖词
新绎空间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11号高台阶厂库D08
电话:+86-10-57626257
邮箱:xinyiart@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