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青铜簋锈色可参
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盛世收藏”系列活动10月15日在深圳中心书城开启2014年度第8场“免费文物鉴定”。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调研员刘涛、深圳收藏协会荣誉会长杨传耕、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何锋等文物专家“坐镇”现场,从下午3点开始为广大藏友“鉴宝”。
“新粉彩”凸显写生效果
多次参加“盛世收藏”活动的纪先生此次带来了若干件家用瓷器。据称,这些“宝贝”都是家里一代代传下来的,其中部分花卉瓷盘前些年还被母亲用来盛菜,“现在不舍得用,都摆在橱柜内做展示,看着都美。”文物专家刘涛表示,纪先生家传的瓷器属于民国旧物,不少还是“新粉彩”的代表。
据刘涛介绍,“新粉彩”就是以浅绛彩画瓷的方法,用粉彩作为彩料的绘制彩色瓷的方法。他说:“新粉彩瓷画,设色清丽淡雅、苍润劲秀、彩色绚丽。新粉彩瓷画一般多显功力,具有写生效果,画技也不同凡响,而且大多是当时的名瓷画家来绘制。新粉彩瓷与浅绛彩瓷一样,大部分的作品署有名款、年款。采用新粉彩画绘的日用瓷和陈设瓷充满了文人趣味,因此较之其他的釉上彩瓷,包括浅绛彩瓷在内,别有一番风韵。”
“如果说‘浅绛’更是一种文人雅玩的东西,那么‘新粉彩’则在观赏性、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新粉彩瓷’画师大多出身艺匠,作品以工见长,浓艳俏丽,比‘浅降彩’更符合新兴市民的欣赏习惯。‘新粉彩’以强烈的对比、精细的刻画、艳丽的色彩,取代了‘浅绛’的柔和、随意和淡雅。没有高下之分,各有各美。”刘涛说。
战国青铜簋惊现“水坑锈”
市民陈先生小心翼翼端来一件战国青铜簋,经杨传耕、郭学雷两位专家的鉴定,此物为真,全称为“战国双兽耳青铜三足簋鼎”。郭学雷表示,这是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物完整,龙纹细腻,有东周之风,当属本次鉴定“最佳藏品”。郭学雷说:“这应该是在中国南方出土的器物,长期泡在中性水中,所以不会生锈,表面光洁,只仅仅呈现出一种非青非红的浅铜色锈斑,俗称‘水坑锈。
“水坑”,锈色斑斓,人们习惯称之为“七彩”,是难以仿造的锈色。郭学雷介绍,所谓“干坑”和“水坑”是古玩界对出土青铜器锈色称别的行话。“干坑”是指地势较高干燥的黄土地带。如中原、华北、西安、四川等地,含酸、盐、铁多种元素,埋藏的青铜器经几千年的土壤中各种化合物的侵蚀和氧化,长出一层层红色的斑纹和绿锈,这是干坑出土青铜器的特色,称之为红斑绿锈的“干坑皮壳”;“水坑”,是指湖泊较多的水网地带,特别是湖北,地下水源丰富,土壤多为碱性,青铜器长期浸泡水中,与空气隔离,不容易氧化,其锈色多为黑色、黑灰色和黄色,对青铜器的腐蚀性不大,特别是深埋的青铜器加填很厚的石灰层的防护措施,有多层棺椁严密隔离,并采用防腐性很强的金丝楠木,更增加它的保护性能。
识别真假,“锈色”可参
如何识别古玩市场的“青铜造假”?郭学雷表示,年代久远的青铜器浑身布满锈色,然而锈有真有假,识别锈、研究锈的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了。“真锈,器物长年埋在地下,锈蚀很深,呈蓝绿色,有的有裂痕、裂口,里面也是锈迹斑斑。如果一件器物锈蚀严重的会出现大幅减重的现象。硬绿锈有层次,每一层锈的颜色都不一样,外深内浅。可见结晶膜状闪光锈体,多数属于窖藏品或随葬品。而伪锈颜色不正,有的呈‘粉绿状’,色较鲜艳。伪锈不牢固,涂颜色的锈,有毛刷痕迹及毛发遗留。化学催生的锈,似深坑绿锈,有气孔有气味。”
“除了辨别真假,锈的颜色也直接反映出铜质地的好坏。”郭学雷说,青铜还有“泛金”或“返金”现象,但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未使用过就入土的器物上,这些几乎全部出土于商代安阳地层中,其他地区仅见个别。还有一类锈叫“水银古”,又称“黑漆古”,是战国至汉代的一种高技术的冶铸工艺,是价值很高的罕见品种,在唐代末期已经失传,到宋代几乎绝迹,可分表层、渗透层、坯体层,黑漆古又有红、绿、蓝、白、黄等颜色。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