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在陶瓷上的演变

所属类别: 铜器.瓷器 | 作者: | 来源: 雅昌艺术网 |  2015-12-01 09:56:41 
0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器物上,彩绘蟠龙纹陶盆是最富有特征的器物。此时龙纹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在二里头文化早期(夏文化)陶器上,有浅刻的龙纹。商代前期与中期灰陶器及白陶器上,流行夔纹。夔为一脚的龙,习称夔龙纹。西周印纹硬陶上,尚有夔龙纹。战国及汉代彩绘陶上出现龙凤纹和蟠虺亦是龙的一种。南朝晚期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在器物上。而作为一种纹饰或图案在瓷器上出现大抵是在五代时期。唐宋以来,龙纹在瓷器上朝艺术化方向发展。到了元代,龙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至明清,龙纹在瓷器上达到了全盛期。

  可以看出,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丽,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具体来讲,宋代以前陶瓷上的龙纹尚无规范,多作兽状,躯体粗壮、兽形腿、三趾鹰爪,龙首有角无须。宋代龙纹形体已有定式,直至元、明、清代,均身作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有三、四、五不等,龙首有角、发、须。宋元以前以三、四趾龙纹居多,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所绘皆五趾龙纹。龙纹的体态宋、元、明、清也有不同的文化:宋代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趾,有威武感。元代龙纹头小,颈细,肢瘦而有力,龙首无发或疏发,须发前后冲,舌长,身绘鱼鳞片或斜格纹。明代永乐以后,龙体变粗,张嘴伸舌,上颚高突,五趾为鹰爪,俗称风车爪。成化至正德时期,龙纹多闭嘴,方首,毛发上竖,龙睛圆睁平视。嘉靖至万历时期,龙身又趋细长,毛发增多,龙首上颚伸出,面端鼻尖绘成如意状,似猪嘴,俗称猪嘴龙。崇祯时期始见正面龙,俗称老头龙。清初龙纹尚存明代遗风。至康熙时期,龙嘴变短,眼睛变小,身躯变肥,头发像狮子,龙须细长而卷曲,神态凶猛。雍正时期仿明代龙纹,但头部特征同清代。乾隆时期龙身粗,毛发多,嘴部特征仿明代,整体有苍老感。嘉庆、道光以后,龙的身躯更为臃肿,龙纹的绘制呆滞,线条简化,龙的下噪声低垂,毫无威严之感。

  龙纹形态也富于变化:元代始有翼龙,明清时期还流行蟠龙、行龙、立龙、侧面龙、正面龙、披发龙、海水龙、戏珠龙、云龙等形神各异的龙纹,将龙纹发挥到了极至。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