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瓷瓶的货币游戏

所属类别: 铜器.瓷器 | 作者: | 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  2015-11-11 15:07:00 
0

  

         日前,一个拍卖行最高估价不过1285万人民币的乾隆时期瓷瓶,在中国内地竞拍者互相加价后拍到了5亿元。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史堤夫文森撰文戏称,天价花瓶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

  “瓷器爱国主义”果然一下子压迫了许多国人的神经,以此为靶子的评论文章纷纷占据媒体和网络要津。但所谓“瓷器爱国主义”,说到底是一厢情愿的意淫,人家腰包鼓起来的中国商人,看中的是这些古董和艺术品的投资和未来升值前景,除了极少数高调地将爱国作为炒作的噱头,绝大多数低调的商人打心眼里就未见得在这些器物上附上了“爱国”两个字眼。即使其中有一些投资者心里明镜似地知道,“其实那些真正的国宝都还在外国博物馆里,你出多少钱人家也不会卖给你!”但是他们仍然要“奋不顾身”的投身其中,让我看到的积极意义是:先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全的财富仓库。这个过程首先是以商人利己为目的,但市场经济的魅力往往就在这里:只要是在合理合法的尺度之内,逐利人几乎总是以利己始,以利人、利社会终。在建造和寻找财富仓库的过程中,天价中国拍品带动的“中国概念”将有可能重新定义中国的奢侈品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给中国的未来带来不无正面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能够容忍甚至欢呼政府机构几千亿几千亿地搞这个会那个会,一个开幕式就耗资数亿元,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富人们用自己的钱去树立一个“中国精品”的艺术和文化形象呢?同样是“展示中国形象”,是有器物、艺术品“灵魂附体”的更持久,还是短暂的几小时或几十天的活动更持久?

  不能完全否认天价花瓶背后有泡沫甚至“做局”的成分,但是其中的风险要富豪们自己个人去承担。而由此树立的“中国形象”和“中国概念”,一定会给中国带来更多的附加值,有助于未来中国的产品尤其是精品在世界上卖出更高的价格,就像当年中国出口的瓷器、茶叶、丝绸、艺术品等等都是外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一样。

  有人担心富豪们的海外夺宝运动,会非理性地抬高中国流散海外文物的市场价格,大大增加了一些珍贵文物回归的成本。还有人说,随便到国外的博物馆走走就会发现,中国这些年散失在国外的宝贝多了去了,比乾隆花瓶更值钱的不知凡几,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国宝级的文物仍然在向外流失,大批量的流失。一面是文物大量的失血无动于衷,一面是拼命用高价收回那么一丁点,而且是没有太多价值的一丁点,难道中国人有病吗?

  一分为二地看,中国宝贝的价值提升,固然有可能提高海外文物回流的成本,但同时也在提高内地文物外流的成本啊!而且,不论是外流还是回流,归根结底,中国的器物是更值钱了!由此树立起的中国货和中国形象更引人注目、更令人印象深刻了。为什么中国的文物就一定要从“产权”上完全“归属”于中国呢,难道一件中国文物躺在大英博物馆供全世界人免费或低价参观,或者“周游世界”,就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了吗?再说,如果那些文物回归中国,我们却不能提供足够的保管条件,或者不能公开陈列、公开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或者虽然公开展示但要收取巨额门票,只被少数人藏着、掖着甚至损毁,倒不如干脆让它们留在外国博物馆搞“世界革命”展示中国形象呢!

  不要以为先富起来的中国富人是傻瓜,去花天价追逐一些无用的东西。根据信力建先生的文章介绍,中国古代瓷器代表了东方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韩国古瓷的技术是从中国引进的,而且除了高丽青瓷可与宋代名窑瓷媲美以外,李氏王朝的瓷器国际学术界公认比中国明清瓷器逊色,但韩国人对此似乎并不甘心,总想把“瓷器天下第一”的桂冠戴在自己头上。在汉城的历史博物馆里参观,里面陈列了不少韩国瓷器,旁边的解说词中就流露出“韩国瓷器独步天下”的意味。据说,暴富起来的韩国商人在国际拍卖场上拼命哄抬韩国古董的价格,致使韩国古瓷等工艺品的国际市场价急剧上涨。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古瓷、古画的拍卖成交价令国际拍卖行大吃一惊,一件15世纪的韩国青花瓷盘,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原估价20万至30万美元,结果拍出了308万美元的创纪录天价!韩国后裔对本民族古董的热爱,使得韩国瓷器在20世纪末期长时间保持“世界上最值钱的古瓷”称号,一直保持了近十年。全世界的拍卖行与收藏家也都对韩国古董刮目相看。这实在让以瓷器(中国的别名就是瓷器,英语的CHINA一词,将中国与瓷器合二为一——作者注)自豪的中国人有一点不舒服。直到2001年年初,一件中国明代瓷器才在香港创下了近500万美元成交价的新高,给中国人挽回了面子。

  不管是韩国富人还是中国富人,他们在代表一国文化艺术最高成就的古董、艺术品上一掷万金的胆量、自信与豪气来自哪里?来自古董和艺术品本身?抑或是来自所谓的“财富”?都不是!因为不管是乾隆瓷也好,还是韩国瓷也罢,它们都已经是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的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如果没有韩国商人和中国商人“挥金如土”似的追捧,它们的价值能够如此大放异彩吗?

  什么是财富,什么是货币?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同样的一栋房子,在北京、上海要卖数万元一平米,在甘肃玉门却一百元一平米都没人要?自然的土地、山川、河流、空气和水,是不是财富?当然也是。但是,多少财富都需要货币“灵魂附体”,都需要经历“资本化”的“开光”过程才能熠熠闪光,才能支撑起个人、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货币是在全球范围内支配和控制财富的权力和工具。铸币时代,钱币本身即是财富的一部分;进入纸币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财富、商品一体化,但货币没有一体化,因此,“货币战争”不可避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如果我们从个人到国家,缺乏足够的货币量,我们的物价、如果我们的资源价格长期处于世界洼地,便会导致便宜的产品往外流,补贴全世界,相当于全中国人民给全世界打工,成为世界工厂,但高能耗、高污染、低工资却留给我们自己。恶性循环。那样的话,中国将永远失去竞争力和国际经济话语权。

  关键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拥有足够量的货币以后,必须怎样才能让它的民众也享受到货币支撑起的自信、安全与尊严。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为信孚研究院研究员,时评人,专栏作家,著有《买房的革命》等书。)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