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最爱雪天的那一锅:各朝火锅宝贝大盘点

所属类别: 铜器.瓷器 | 作者: | 来源: 中国文物网 |  2015-11-09 16:12:44 
0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青铜火锅 

  11月4日,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对外公布,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这一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成了业内热点。据悉该墓葬共清理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余件,其中就有一只青铜火锅。

新石器时代 四足双层方陶鼎 陶“火锅” 

     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已有“火锅”

  大雪纷飞的冬天,呼朋唤友,围坐着吃火锅,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火锅不仅是当今社会人们最喜欢的美味之一,也是古人热爱的菜式之一。火锅,古称“古董羹”,如果追溯火锅的源头,大概可以追朔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1989年在位于南京高淳县固城镇的朝墩头遗址,出土了一件“四足双层方陶鼎”。这件夹砂陶四足双层方鼎,较为少见,文化特征与河南龙山文化相似,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是4000年前的生活用品,现在已有些残缺,但仍能看出它“上下两层”的结构。据分析,先民们可能是在下一层点着火,上一层的锅中烹煮食物。

商代“火锅”有盘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商周时期多吃“小火锅”

  若说新石器时代的“陶制火锅”还颇为简陋的话,那么商代的“火锅”则达到了让人惊叹的精致程度。在商周青铜器中有一种鼎是炊器与盛器的结合体,这种鼎,其 实就是商代的“火锅”。在北京故宫中有这么一件——西周有盘鼎,有盘鼎又名灶鼎。鼎下有托盘用于盛放炭火,类似于今天的暖锅、火锅。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品和 传世藏品中,带盘鼎较少见。此种形制的鼎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有盘鼎通高20.2cm,宽16.4cm,重2.26kg,从这件青铜 器的容量来看来,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在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商代 兽面纹青铜温鼎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一只商代兽面纹青铜温鼎,腹部各面饰有上下两层环柱角展体兽面纹,两旁纵向共目夔纹。纹饰线条宽平,图案简明,一侧宽面横 开一口,口前置门,门可上下转动启合,还设置了用来固定闭门的插销。外底之上5.5厘米处的腹腔设有内底,内外底间形成夹层,起着炉灶的作用,在夹层里放 上炭火,加热的温度虽不及柴火燃烧之高。也可以保持所盛食物常温不冷。美味飘香。专家称,这是或许是中国的火锅鼻祖。

西周“火锅” 井姬独柱带盘鼎 

  不仅商代流行“小火锅”,周代也延续了这一风气。1974年至1975年,考古人员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西周墓葬,这两座墓出土随葬器物非常丰富,出土铜器、陶器及各种玉石饰物共1500多件。在60多件青铜容器中,便有两只火锅。

  其中一只西周井姬独柱带盘鼎出土于二号墓中,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只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经分析,这不是普通做饭的鼎,而是当时的火锅,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

  西周井姬独柱带盘鼎高15.2厘米,口径14厘米,鼎腹深7.8厘米,全器重1.8公斤。鼎底和盘上还有烟炱的痕迹,可见它是实用器随葬的。另一只火锅出土于一号墓乙室中,构造、形制相同,仅腹腔较浅。

  从西周井姬独柱带盘鼎的用途来看,当年至少在周代贵族中间,便是开始“吃火锅”了。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进而推测是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从战国“火锅”铜鼎中夹出一块动物骨头 

  战国墓内发现“狗肉火锅”

  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锺和一件漆器 残件。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鼎内竟然还有半下子骨头汤。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趣称 为“狗肉火锅”。

  吃火锅,在战国时期应该已经比较普遍,此时更形象的叫法——是“温炉”。1966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 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不只秦国人吃火锅,魏国人也吃火锅。

西汉“火锅”铁暖炉 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西汉“火锅”青铜染炉 江都王大云山汉墓 
汉代“鸳鸯火锅”分格鼎 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墓出土 
东汉三格“火锅” 

  汉代流行“鸳鸯火锅”样式繁多

  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已是很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 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分格鼎,汉代的火锅。又被称为古代版的鸳鸯火锅。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 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就是一位火锅“吃货”。而且,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分格鼎,就是 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如同现代的鸳鸯火锅,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

唐三彩火锅 重庆火锅博物馆藏 

  唐代“火锅”是设宴必备

  火锅发展到后来,已成为一种饮食时尚。在唐代,富人设家宴时一般都会备火锅。诗人白居易《问刘十九》一诗中有这么一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里的“小火炉”就是一种小火锅,但是用来温酒的,做菜的应该更大一些。

宋 瓜瓣兽耳铸铜火锅 

  宋代“火锅”渐趋平民化

  宋代吃火锅则很平民化。在当年的黄河流域一带,民间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时人便认为入冬了。这一天家家都举办“暖炉会”,过节般地围着火炉 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暖炉会上,有的是吃烧烤,有的是吃火锅。

辽代壁画中的涮火锅(临摹) 

  辽代契丹人发明“涮火锅”

  “涮火锅”何时出现的?至迟在公元10世纪时的辽代已有了。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涮火锅场景,就是在辽代契丹人的壁画中发现的。1984年,在对内蒙古自治 区昭乌达盟敖汉旗康营子一座辽墓考古发掘中,在甬道东西两壁上均发现了壁画。其中一幅壁画中,三个人围着一个三足火锅,席地而坐,中间一个人正在调拨着火 锅,火锅旁边一只三足容器内盛着满满的肉等已清洗干净的待用食材,桌上还有两只盛放佐料的小碗……一千多年前契丹人涮火锅的场景栩栩如生。

大明洪武年造火锅 

  明太祖朱元璋首创“风羊火锅”

  明代火锅盛行,且吃火锅已有现代讲究的保健养生的概念。明代宋诩所撰的《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卷三)“生爨牛”条,提供了两种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种 是将牛肉“视横理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沃片时,投宽猛火汤中速起”。明代洪武元年火锅比较简单。建国初期,朱元璋比较节俭,金银器很少,金银的使用都有 严格的规定,一般百姓是不许可使用金银制品的,即使皇家用金银器也很少。这件明早期银火锅:火锅盖上有大明洪武元年造铭文,火锅身上左有“子孙满堂”铭 文,右有“有喜鹊落眉梢”的刻纹。火锅制作精细,器型少有。传说:“风羊火锅”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创。

 

  清乾隆御用银带盖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寿字火锅慈禧太后经常使用的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清晚期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故宫博物院藏 
清咸丰 粉彩火锅 

  清代火锅风靡全国 乾隆餐餐不落

  在所有朝代中,喜欢且最会吃火锅的当属清朝人。在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在清宫中被称为热锅,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曾被作为国宴。

  火锅在清宫中又称热锅,其质地有陶瓷、纯银、银镀金、铜、锡、铁数种。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5部分组成,可 以同时上桌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食品。另一种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能把水烧开,生鱼、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清朝每个皇帝都喜欢吃火锅,尤其是清乾隆皇帝,几乎每顿必上火锅。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御膳来说,据记载,共上各类 火锅23种、66次,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

  在皇家大小宴席中,也总少不了火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在乾清宫筵宴宗室,一次办了530桌火锅。嘉庆帝更有此爱好,在登基大典上,竟举办了 1550桌的火锅宴,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十分壮观。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火锅是她冬日里经常享用的美食。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