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寿文化:狂心未歇情难老
刘英杰(洛阳) 编剧,作家,《文化收藏》杂志副主编。
均是描写重阳节,比起唐代杜牧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的无奈,北宋李之仪在《千秋岁》中“中秋才过,今又重阳到,狂心未歇情难老”的慨叹更为潇洒快慰。在我国传统社会中, 人们以“福禄寿喜财”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寿为限,总体上反映了古代文化中人们珍爱生活、渴望长寿的理想追求。其反映到瓷器中,就是寿文化题材装 饰中大量出现在瓷器中并在纹饰图案中蕴含着独特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
寿作为纹饰最直接的运用,便是以象形文字出现在各种古陶器中,从相关考古资料看,在出土的陶器中便发现了“寿”字,这些寿字便是经典的古陶文。 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固定的汉字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寿字便被以现在的形式确定下来。古人对寿字的运用具有浪漫的想象力,其中作为纹饰既有对变形变体的 创造,也有对寿字的巧妙组合。由于寿字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简单又直接的寓意,因此寿字作为纹饰出现在各种艺术品与生活实物中。
瓷器发展到了明清瓷器,装饰手法日渐多样化,简单的以“寿”字纹饰出现的装饰已不多见,即便有,也只出现在民窑民器中,官窑中寿文化题材的瓷器 装饰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是以双色钩填为主,这个时期,大量神话传说中有关福寿的题材出现在瓷器装饰中,其中多为八仙、麻姑、寿星为主。在明代寿纹 饰相关的瓷器中,普遍采用文图结合,纹饰繁密的装饰手法,一般在器物中描绘形式各异,字体不一的“寿”字,同时在纹饰中间刻画返老还童的“寿星”,谓之寿 上加寿,很受欢迎。寿星是传统文化中经典的形象,又被称为南极老人星,主寿考,虽为民间瓷器装饰的常见题材,但是明代正德、弘治年间,也被用以青花瓷官 窑。具体而言,寿星的额头又高又大,以显示长寿之相。同时,在盘、碗、罐中多采用开光技法,书写长命富贵,同时彰显主体纹饰南极老人图。这在整体上反映了 当时寿文化装饰已经作为人们寿庆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通过不断发展变化的方式,满足人们祝寿活动的需求。
在有关寿纹饰的装饰中,常常与神话人物、象形文字组合使用凸显寿庆文化主体的是桃子。《神异经》载“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各曰桃,其子经三尺二 寸,和羹食之令人益寿”。釉色素净淡雅,寓有“福寿双全”之意。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诗经》中有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树在 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较早且充满神奇、浪漫的色彩,于是桃也衍生出一些神奇的意义。比如传说中避邪功能的桃木剑、“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用于避邪的桃符等意 象。整体而言,明清瓷器上的寿文化题材与构图汪洋恣 肆、富丽堂皇,或小家碧玉,或大家闺秀,或舒朗俊奇,或浓墨重彩,共同构筑了我国传统寿文化的审美艺术与精神内涵。从最早的象形文字,到图文结合;从在器 物上书写寿字,到部分笔画用寿星、仙鹤或鹿等长寿之物替代,生动形象,福庆喜人。由于民间道教及神话故事的盛行和流传,东方朔偷桃、麻姑献寿、南极老寿 星、八仙庆寿等庆寿图案更多地出现在瓷器装饰中。尤其是用树枝巧妙的表现寿字,结合于松、竹、梅三友图上,既雅致又寓意明确。在同一器物上大量书写寿字, 并以缠枝莲等构图方式自然的结合起来也是一种方式。在官窑器上,用龙、仙鹤、缠枝莲托寿字的形象时常出现。团寿、篆寿字体在瓷器上大量出现,与寿桃、蝙 蝠、龙凤纹、八宝纹、缠枝莲、花绘纹结合,呈现出盛世太平、福寿人间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