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面孔成新贵族: 艺术拍卖市场上的老照片
翟海月
上海金融学院讲师,艺术学硕士,2009年公派美国太平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当代艺术和艺术投资,并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及参加艺术家群展。
在去年年底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备受藏家瞩目的江青所摄黑白老照片《庐山仙人洞》,以1万元人民币起拍,经过场内热情藏家的多轮激烈竞价,拉锯近20分钟,最终以34万元人民币落槌,这个价格不但远远超出预展时的估价,也使拍卖方惊喜不已。
这幅比估价翻了30多倍的黑白老照片《庐山仙人洞》,正是江青1961年跟随毛主席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期间所拍摄,照片从庐山的著名景点——位于锦绣谷南端的“佛手岩”下的仙人洞正前石护栏的角度取景,远眺西北锦绣峰:上有古松疏影点缀,下有白鹿升仙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更使得江青所摄的《庐山仙人洞》在今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身价倍涨。
聚焦老照片
有人说21世纪是“读图时代”,也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主义的怀旧时代”。当代中国的影像艺术市场,经过这些年的辛苦培育,已经迅速发展并基本成形:其主要包括老照片、纪实摄影和当代影像三大板块,并从中衍生出立体照片、摄影古籍善本、行为艺术DV等多种多样的收藏谱系。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作品真正进入艺术品市场仅20年时间,但近几年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以“老照片”和“图解图说”之类冠名的印刷文本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面世,产生了对老照片老影像的极大需求;而各地文化部门对于历史纪实和文化艺术的重视,更加推动了艺术收藏市场对原版老照片的热捧和追逐。
那么,老照片究竟该如何定义呢?对此,国内外业界的定义标准并不相同:国外艺术圈和收藏界眼中的老照片大都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艺术或纪实摄影作品,而国内艺术界定义的老照片则在时间界限上比较模糊——因为我国近现代的某些历史原因,稍微有些年代的照片本已十分稀罕,再加上一些运动对影像资料的破坏,有些学者如《老照片》丛书的编者刘瑞琳,便认为应以改革开放为界,即把1978年以前的照片定义为老照片。
老照片也有春天
有趣的是,在2000年以前,老照片的收藏在中国大陆却并不是很受欢迎:大部分的价格,在今天看来简直都是白菜价——品相好、尺幅大的好作品,可能也只要几十元就能买到。同时,在一些较有知名度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老照片的数量本身并不是太多,而且大都是作为古籍善本或者邮品拍卖专场的点缀。
2003年,老照片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那一年的中国嘉得秋季拍卖会上,两幅上海外滩的全景老照片,估价仅为每张1000元,最终却以不可思议的14.85万元成交。这一下可好,老照片的“高收益”立刻引起了当时才刚起步不久的中国拍卖界和收藏界的关注和赞叹。
此后,各大拍卖公司积极推出了一系列老照片的拍卖专场,成交价格也直线上升。
2004年的嘉德春拍,被英国摄影史誉为第一位纪实摄影家的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的一组拍摄于1870年前后中国近代城市面貌的36张蛋白老照片系列,估价仅8000~9000元,但最后成交价却达到了9.35万元,整整翻了10倍多。
从此以后,由于国人纷纷开始寻觅和收藏流失海内外的老照片,导致海外市场旧中国题材的原版老照片行情大幅看涨。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项目主管法托里尼明的话说:“中国早期的老照片已变得极其宝贵,收藏家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
第一位拍摄中国皇室的外国摄影师英国人费利斯·比托,作为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老照片拍摄者,其重要的代表作品在2012年便已经叫价至10万元人民币以上。2013年,79张1860至1880年的CDV(Card de Visitor)中国老照片在纽约著名的“史往”拍卖行(Swann)拍出了6万美元的价格。同时,最早在上海开设照相馆的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路易斯·李阁朗(Louis Legrand),其所拍上海立体老照片系列作为全球艺术品市场上最早的老中国题材原版照片,每张成交价格已超过1000美元,甚至达到2100美元的高价。
另外,几位中国籍的摄影名家如郎静山、吴中行、吴寅伯、刘半农等的老照片也逐渐成了藏家们眼中的香饽饽……这几年来,受拍卖行情一路看涨的影响,各地的民间艺术品收藏市场,老照片的价格也直线上升,很多老照片的玩家普遍感到,老照片的收藏队伍是越来越大了,但品相好的货,却真真实实的越来越难找了。
多因素决定市场价值
老照片之所以成为全球的热门收藏,它的价值是综合各种因素后的均衡考量,而究其本质实则源于它的稀缺性。
虽说照片作为一种图像,本身是可以复制的,但自达盖尔1839年发明银版摄影技术之后,早期的老照片还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只有贵族才玩得起的优雅爱好:就拿玻璃底版和蛋清影像的保存来说,对环境的要求极高,不仅不能暴晒,还不能受潮,更不能折叠。想想也是必然:沧海桑田,百年以后必然所存无几。另外,老照片也不同于架上绘画,加上限于条件,照片一旦受损,较难借助现代科技进行修复,正因为如此,其一旦损坏的不可逆性也造就了其今天的珍贵性。
同时,也正是由于当代社会变化发展如此之快,老照片的“真实”提供了过去中国面貌难得的“镜鉴”机会。当代社会,肆意破坏环境,盲目拆旧(大量拆毁古文物建筑)立新(乱搬西方建筑式样),后代子孙唯有通过老照片,才能隐隐约约了解故土的本来面目,进而重新树立人文地理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于是,老照片因此便成了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重要文献史料:它记录历史是如此直观而真实,而又权威而震撼。
而作为老照片的收藏投资者,对于其价值的判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第一,老照片本身是否具有艺术价值。一般而言,艺术性越高,市场价值也就越高。
第二,看老照片的作者。知名人物比不知名人士,肯定先天占优势。比如,清末来华的外国摄影家、民国重要的本土摄影家以及抗战时期的红色摄影家,他们的摄影作品都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第三,是否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在海外市场,19世纪的清末老照片,已成为欧美藏家的重要关注对象。那些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老照片,因其本身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备受藏家青睐。另外,百年前的名胜古迹,如自清代以来无数中外摄影家都拍摄过的上海外滩全景照,就是目前极其珍贵的兼具历史和文化多重元素的影像资料。当然,民俗风情,比如结婚照、毕业照或是寻常人家的家庭生活照等,也因能较直观地反映特定的历史时代面貌而得以身价不断看涨。
第四,老照片的品相如何。对于原版老照片而言,悉心保存的“尤物”,必然在出身上已“高人一等”。当然,这里面的学问也就相当深:
首先,1890年之前的照片,除了银版和铁版等硬版老照片之外,其他基本都是蛋白照片。蛋白照片经过一个世纪的保存,一般很难看到照片表面的光泽,而国外摄影师拍摄的往往发青,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却往往发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摄影师的定影技术还不太过关)。
其次,老照片的所谓原版照片一般都是当年摄影师从底版直接印制的,因此清晰度自然较高;但翻拍的照片的清晰度却会有所下降。另外,伪造老照片的相纸成色即便是做旧,也仍然难以逃过专家的火眼金睛。除此以外,早期的老照片,不论是铁版、银版,还是普通的蛋白照片,都因涂了一层感光剂而显影,经过百年的存放,感光剂层自然都会产生细小的划痕。那些利用化学方法伪造的老照片,若用放大镜或侧着逆光看,则会发现其表面十分光滑,几乎没有裂痕或划痕。
世界最贵老照片
世界上最贵的老照片,是2006年纽约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拍出292.8万美元天价的美国摄影大师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 在100多年前拍摄的《池塘月光》。 作为经典名作的《池塘月光》,在世界上仅有3张版本,苏富比拍卖的为其中之一:这幅长42厘米、宽40厘米的照片,原为纽约著名实业大亨霍华德·吉尔曼的收藏品,后被易手并珍藏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中。当年,苏富比拍卖行对这幅黑白老照片《池塘月光》的估价仅为70万至100万美元,但该作品最后却卖出了292.8万美元,创下了老照片拍卖的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
世界上最贵的老照片是美国摄影大师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在100多年前拍摄的《池塘月光》。
《池塘月光》这幅经典摄影名作,充分展现出了皎洁月光洒落在池塘边树林中如梦如幻的美丽景致。作为斯泰肯早期风景摄影的代表之作,画面细腻的层次感与艺术家对色与光的精准把握,都充分证明了摄影完全可以像油画一样传递出丰富的情绪和深刻的内涵。同时,受架上绘画的影响,斯泰肯经常用画笔沾染些许角盐和其他化合物,以消除或增加底片或相片上的影像,从而获得如绘画渲染般柔和、朦胧和自然的肌理效果。这种艺术风格,对于评论家而言,代表着当时摄影艺术的最高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