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徽州宗教发展的世俗化倾向

所属类别: 鉴赏学堂 | 作者:朱 平 | 来源: 收藏2015第10期 |  2015-10-25 18:49:26 
0

1.寺观依附于宗族,成为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

寺观是僧人和道士修行参禅、修炼传道、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的场所,徽州宗教世俗化以后,使得很多寺观依附于宗族,成为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宗族则借助功德寺、坟庵、寺观立祠,为祖守灵护坟,岁祭祖先。功德寺最早出现于唐朝,由皇帝敕赐达官贵人,用佛教仪式荐福祖先亡灵。到了南宋,建寺观招僧守墓已经较为普遍,但徽州尤为典型。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丞相汪伯彦的祖父重建祁门霄汉资圣院,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祁门汪伯彦向朝廷请命,敕改忠国显亲下院,并在寺中建祠,设置祖宗画像,以便四时祭祀。 祁门人程伯原之母是丞相汪伯彦秦国夫人之女,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在六都建报慈庵以奉丞相。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休宁程氏在汊川建觉慈庵祭祀程珌。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南宋丞相程元凤去世葬在歙县古城关,并在墓旁建祠建寺,招僧住寺管理墓祠。元代寺毁于兵火,元凤的六世孙程孟、程亿担心寺毁以后,祠没人管理也会逐渐荒芜,于是捐资重新建寺,同时扩建墓祠,方便岁时子孙前往祭祀。 昭孝积庆寺既是程元凤的功德寺,也具有墓祠的性质。明代,为了方便子孙岁时展谒,增葺墓祠,则新祠更具宗祠特征。

与功德寺差不多的是坟庵,功德寺通常由朝廷敕建,坟庵则是由家人或族人自建,以委托僧道于墓旁房屋守墓,庵便于祭祖而似墓祠,同时也具有寺的性质。婺源武口王竑,号“老椿居士”,富甲六乡,两宋之交立宝严庵守墓。 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歙县汪若容、汪若思奉敇葬其父王叔敖于县西30里黄罗峰之北,并奏立金紫院,附祠像其中。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休宁孙万登在县东南40里建审坑庵,并在庵东建堂,安放孙、吴二姓的神主牌位。程珌还曾在汪潭建玉枢庵,祭祀其父程文夷。

以寺庙附祭先祖在徽州更为普遍,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吕渭任歙州司马,曾在城西兴唐寺旁空地建堂读书,离任时,将书堂捐赠给寺僧,吕渭后来担任礼部侍郎。北宋时,吕渭七世孙、刑部侍郎吕文仲将读书堂改建为家祠,以纪念吕渭。吕文仲去世后,就葬在家祠前,并招僧祝代为看管。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兴唐寺改为太平兴国寺。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吕渭九世孙吕溱中状元,后来也担任礼部侍郎。吕文仲、吕溱后来都入祀家祠,由于三人都曾担任侍郎一职,故人称“吕侍郎祠”。为了使吕侍郎祠长久运转,吕氏后人先后在太平兴国寺周围建了12座寺院,“每寺给田地山十余亩,按轮奉祖祠香灯”。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李德鸾从浮梁界田举家迁婺源严田。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严田李氏先后创立九观十三寺,寺观傍立祠,奉祀祖先,不仅招僧道行祭礼,还专门招佃仆守祠。婺源永川俞氏南宋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建道院,设致思祠于寒食、忌日祭祖。休宁率口程氏始祖程敦临有功于齐祈寺,死后寺院为他筑祠立像祭祀,程氏也为寺院捐置祭田;祁门程村程氏因向颐真道院施田,而附设祠堂祭祖。

2.僧道开始沦落为宗族的佣工

宗族兴建坟庵赡养僧道,让其管坟茔,诵经焚修,为祖先荐福,也为族众岁时祭扫坟墓,提供了祭祀和休息的场所。僧道在寺观修行的同时,增加为宗族看管坟墓,为死者诵经荐福的义务,这就使得僧道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宗族所召之僧道住持,只是负责看管、打扫祠庙、侍奉香火,所谓“募僧住持,不过奉香灯、供扫除而已”。

僧道在一个寺观能否住持长久,已不再是看他修行讲道的修养如何,而是看他能否与业主合作融洽,从入世走向世俗。《夷坚志》记载一则徽州“汪氏庵僧”的故事,谈到寺僧与宗族关系就很有意思。说的是徽州城外3里,有一座汪朝议祖父坟庵,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招僧恵洪住持。僧恵洪饱食终日,也不见他诵经念课,对供事香火也极简略。但僧恵洪循规蹈矩,不为他过,主家也由他去。这样过了20年,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僧恵洪病终,汪氏便将他葬在近山。近山处原来有一株大楮树,枝繁叶茂,数月后却突然枯死。接着就在枯树干上长出很多蕈菇,汪氏的佃仆牧羊经过此处,见蕈菇肥而白,油光粲然,于是采下来献给主人,烹烧以后,味道鲜美胜于肉。蕈菇今天采过,第二天又长出来,源源不断,三年都是如此。其他人听说以后,纷纷拿钱向汪氏购买,汪氏一概拒绝,并做了一道围墙将枯树围了起来,以便保护蕈菇。邻居眼红,于是乘夜翻墙前去偷采。枯树干忽然发出人言说:蕈菇不是你所能吃的,如果强取必受殃灾。我是当年的庵主,因为受了汪氏家的供施,没有很好地为汪氏家服务,死后阴曹罚我为菌蕈偿还汪氏,菌蕈之所以肥美,都是我的精血所化。今天我的受罚日期已满,可以离开了。邻人听了以后,吓得赶快退了出来,并把此事告诉了汪氏。汪氏不信,亲自到山上去看,果然枯树干上不再有蕈菇,于是便将枯树干砍了当柴薪。 这则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僧道在徽州的地位,僧道不再是不问世俗的独立个体,生前必须很好地为业主服务,否则到了阴曹,也要受到惩罚。

徽州宗族制度是在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儒家的传统道德极为讲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非常注重礼仪,有一整套“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僧道在与宗族打交道的世俗化过程中,同样被纳入到“礼”的规范中。歙县丰川宋氏始祖宋贶卒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与夫人黄氏合葬于歙城后的白莲院,坟前建有定光寺,供佛祭祀。在定光寺寺僧与宗族长期的交往中,寺僧与宗族的关系处得非常融洽,日久竟成为一家人,每年春节寺僧都要到宋氏祠堂拜年,族长都要亲自相迎、相送,酒席相待,其乐融融。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一册手抄《丰川宋氏传流祭祀家谱》,记载了定光寺长老到宋氏宗祠拜年的细节,颇具史料价值。由于是手抄本,极为罕见,兹录如下:

正月初十日,定光寺长老来拜年,尊长、族长、年头同在祠堂首接。

尚书公前自办香烛、拜垫,长老四跪八拜,尊长、族长以及年头转身一揖。座上吃好酒、果盒,用后长老分一半,再吃饭菜二碗。同年头到上门贺节,一分下贺节,回来吃下午面。夜腊酒用一两头烛。

晚饭菜:豆腐、羊角、粉皮、萝卜丝、腐干、枣三盆、栗三盆、鱼一尾、鸡一只、肉一方,长老、族长、年头各分一半。香资纹银三钱。

十一日吃早汤,豆腐皮用后到上门吃早饭。煎豆腐、羊角、粉皮、萝卜丝、腐干、针针、枣一盆、栗一盆、对分热油、花椒。香资银五分。

和尚同年头到落村拜年,长老四跪八拜。吃冻米茶、果盒、枣栗、对分。菜用煎豆腐、羊角、针针、腐皮、萝卜丝、腐干、黄条糕、酒、饭。香资银五分。到屯田四揖揖,同横楼里。同到祠堂里吃夜饭、酒、菜八碗。

十二日吃早汤,用豆腐皮。用后到一分下吃果子茶。菜用豆腐、包、香尽(芹)、木耳、针针、粿、芋头、米粉、油果、腐皮、粉糕、小菜、酒。祠堂内酒饭,用菜八大碗。吃后,尚书公前作揖揖,尊长、族长、年头一齐送到门口,一躬。

3.寺院宫观和宗教活动脱离宗教初衷,成为理学家宣传“仁孝”思想的阵地

元代,随着朱子之学在徽州的深入人心,儒家思想不仅渗透民间,同样也影响到宗教。本来寺院道观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道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道修行的所在。元代徽州宗教,不仅寺院道观建筑少,而且也开始脱离宗教初衷,成为理学家宣传“仁孝”思想的阵地。祁门石门村净庵,原名塔山庵,北宋末庵僧惠满佛印大师与丞相汪伯彦很有交情,汪伯彦没有发迹时,曾在石门村塾馆担任塾师,并曾在塔山庵净修,发迹以后改“塔山庵”为“净庵”。元初,理学家陈栎也曾在石门村塾馆任塾师,讲述义理,村儒孙良弼与陈栎相交为师友。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由于庵堂老旧,僧惠明、惠远重修庵堂,孙良弼捐田20亩作为修葺经费。在整修过程中,在庵东增建汪伯彦祠,塑像其中,并设陈栎像同祀, 儒学逐步占领佛学的阵地。休宁县星洲寺寺僧一荣,原来是藏溪汪氏子,父母葬在长干。为了孝亲方便,在父母的坟墓旁建房屋,又在靠近墓田的地方建房屋,经常往来居住,以示孝心。婺源三梧镇汪氏裔孙神秀,已经皈依佛教,但不忘根本,依然每年回乡扫墓。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冬与同宗汪泽民等一起扫墓时,见宗祠破旧,拿出平时自己为人治病积累起来的资金,与族人一道,将宗祠修葺一新。 休宁黄原等慈庵,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元代中期,碧庵上人主持庵中事务。碧庵生于儒生之家,13岁在等慈庵出家。虽然身已出家,但心不忘家,对父母的生育之恩念念不忘。担任住持以后,将自己数十年来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钱,买了10亩田,托付给自己的侄子经营,作为每年祭祀父母的费用。又买田10亩作为寺产,吩咐自己的徒弟,收入也用于祭祀自己的先世。陈栎对僧一荣和碧庵的行为非常欣赏,专门作《星洲寺记》和《等慈庵记》,加以宣传。

陈栎说:“予窃谓凡佛所宫,一是皆祝万寿为本,尊君也,君身所自立也。鲜闻以报亲为务,如碧庵者亲身所自出也。谓事关伦纪,非与此固儒家说也,而实亦佛家说。按:《四十二章经》有人事天地神祇,不如孝其亲,二亲最神也,旨哉言乎?儒佛有异教,教以孝无二理,天典民彝,人孰外哉!然不于他寺若庵乎见?惟见诸等慈何以?故碧庵儒家子故耳。”

歙县向杲寺在新安郡城之西,寺后有弥陀殿,每年九月十五秋收时节,各地的信众都要集聚到这里做“净土会”,号称“西莲社”,至元代初期已经有160多年历史,仍然延续不断。此时,徽州宗族势力已经形成,这个季节,农事已闲,借做“净土会”之机,宗族乡党聚会于此,修设佛事之余,各叙长幼,谈论孝悌忠信之道。 使延续160多年的佛会,演变成宗族聚会的机会和谈论儒家伦理的场所,是对佛教的一个讽刺。

同样,道观也成为被宗族利用的场所。如祁门谢本真的父亲儒学出身,在当地也很有声誉,为太学生,与方岳为同门学友,可惜早卒,其时谢本真还很年幼。本真成年后,前往江淮、福建、四川等地经商,历尽艰难险阻,终于致富。由于过于辛苦,加上终年奔波,一直无子。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在龙虎山披度为道士,将城南居宅捐建为道观,名“上清灵宝道院”。并捐田51亩,以田租供养道众和房屋修葺之用。同时,将其兄长之子过继为自己的儿子,以所遗67亩田产,另立祠,奉先人祭祀。绩溪乳溪道院则完全是为祭祀先人而建,舒頔称:“邑人胡庆云佳城宅其中,家业日肥,因构屋十馀楹,榜曰‘乳溪道院’,祀其先世示不忘也。” 休宁县南山道院是乡人程天经,居丧庐墓修行的场所,人称“孝隐院”。忠孝道院从名称上看,应该也是与奉祀先人有关。至于建于唐末的歙县兴道观,原来是五代时期名道聂师道的居住修真之所,到了元代,也被利用来祭祀先人。歙县张应元早年儒学出身,后来入道,游历京师时,被朝廷授予兴道观提点。回来后,捐资买田二三十亩修葺道观、提供道众膳费,并用于建祠祭祀先人。张应元虽是出家人,这种“知儒者礼经大意,天伦之爱”的做法,受到学者唐元的称赞,认为“后人见其祠而思其贤,视公之祖、父,不啻如自己所出。则晨香夕灯,岁时祭享,毋以世远而遂亡其初,则今日舍田建祠者,非无所为然也” 。

4.寺院道观逐步沦为民间拜神祈灵和流入世俗的地方

本来寺院道观为弘扬佛法和宣讲道教教义的场所,以出家出世为宗旨。元代徽州,很多佛寺几乎已经丧失这一功能,沦为民间拜神祈灵和流入世俗的地方。如休宁颜公山全真庵,就因为山上有两处天池,遇到天旱,附近的百姓前往庵里求雨,然后到池中舀水敬奉回乡,则雨随而至,相传非常灵验。元代新建的休宁仁王院,专门从祁门请舍利来塑像求雨,非常灵验,而得到民间的信奉。 休宁县西门云山庵寓上人,“以疾病为道场,以汤液作佛事”,积极入世,以病人的治病诊金或实物作为佛庵的生存来源。同时还公开宣称: 浮图号出世法,而不能不在人间,故世尝以不耕而食,病之。吾观世人以阴阳、方技食于人者众矣,求其有功而不可以伪售,虽食焉,而无愧于吾教者。惟医其庶乎?此吾所以既不敢安居以食,而欲必从事于斯也。然既假是以救疾苦,以报佛恩,且自给焉。

5.宗族虽然仍招僧住持寺庵道观,祭祀祖先,丧礼却开始用儒家礼仪

在理学的浸淫之下,元代徽州宗族虽然仍招僧住持寺庵道观,祭祀祖先,但丧礼却开始摒弃佛老。方回就曾给自己的长子方存心留诗:“属有客语我,法当营塚阡。儿曹勿过计,葬穴自有缘。只鸡可以祭,故絮亦足缠。但戒傚俚俗,佛事徒喧闐。文公有家礼,夙巳书诸篇。” 陈栎的曾祖父去世时对他的祖父说:“如我死丧葬,其略参用古今礼,谨毋作佛事。” 所以陈栎的祖父母、父母以及叔辈等去世遵循其曾祖的遗训,都不用佛事。就是一般百姓,治丧也开始不用佛事。如新安处士程某夫人齐氏,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去世,“临终犹戒其子善事其父,治丧勿用佛老”。

(作者简介:朱平,男,1959年生,安徽省和县人。1985年毕业于郑州考古干部专科学校。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长助理。 长期从事徽文化研究,研究方向为玉器、书画和徽州文书等)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