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禅表碑
受禅表碑(图1),位于临颍县城西北15公里繁城镇汉献帝庙址上。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刻立,高322厘米,横102厘米,厚28厘米,字数1078字,呈圭形,上有穿。
受禅表碑,石灰岩质,碑文隶书22行,满行49字。此碑无书者姓名,唐刘禹锡说是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镌刻,世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该碑是三国时期罕见的记事碑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碑文记载了黄初元年冬十月二十九日,汉献帝让位于曹丕立为魏国皇帝的史实。碑文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发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以大量文字美化曹丕,宣扬天命论与君权神授,并描绘了象征祥瑞的自然景象和受禅典礼的盛况。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在许昌以南的繁城筑受禅台,并举行受禅大典,正式代汉称帝。受禅结束后在此立有两碑,分别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和《受禅表碑》(图2、图3)。曹丕代汉称帝,是汉魏之际发生在许都的一起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一次不发生战争和平过渡式的政权交替,从而结束了两汉400多年的统治,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从此开始。这两通碑刻,正是汉魏政权交替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该碑历经1800多年风雨剥蚀,保存基本完好。惜字迹剥蚀脱落严重,下半部难以成诵。据《漯河文史大观》所录碑文如下:
维黄初元年,冬十月月辛末,皇帝受禅于汉氏。上稽仪极,下考前训,书契所录帝王遗事,义莫显于禅德,美莫盛于受终,故书陈纳于大鹿。传称:历数□□□是以降世且二百年畿,三千尧舜之事复存于今,允皇代之上仪,帝者之高致也。故立斯表,以昭德□义焉。
皇帝体乾纲之懿姿,绍有虞之黄裔。九德既该,钦明文塞。齐光日月,材兼三极。及嗣位先皇,龙兴饗国,抚柔蒸民,化以醇德。崇再宽之政,迈恺悌之教,宣重光以照下,拟阳春以播惠。
开禁仓,散滞积,冢臣□□□□□之锡,众兆陪台蒙□饩之养。兴遗勋,继绝世,废忘之劳获金爵之赏,襁褓之孤食旧德之禄。善无微而不旌,功无细而不□。□□戎士,哀矜庶狱,罢戍役,焚丹书,囹圄虚静,外无旷夫。玄泽云行,罔不沾渥。
若夫覆载简易,刚柔允宜,乾坤之德,阴阳□□□□□□类育物,奋庸造化之道,四时之功也。宽容渊嘿,恩洽群黎,皇羲之质,堯舜之姿也。孜孜业业,迈德济民,伯禹之劳。□□□□□睿智神武。料敌用兵,殷汤之略,周发之明也。
广大配天地,茂德苞众圣。鸿恩洽于区夏,仁声播于八荒。虽象骨□□□□□□和而来王。是以体征屡集,和气烟□,上降乾祉,下发坤珍。天开启闱,四灵具臻。涌澧横流,山见黄人。所以人显受命之□□□□□之朝运也。其余:甘露零于丰草,野蚕茧于茂树。嘉禾、神芝、奇禽、灵兽穷祥极瑞者,期月之间盖七百余见。自金天以□□□□□嘉祥之降,未有若今之盛者也。
是以汉氏睹历数之去已,知神器之有归,稽唐禅虞,绍天明命,□嫔二女,钦授天位。
皇帝谦退,让德不嗣。至于再,至于三。于是,群公卿士佥曰:“陛下圣德,懿侔两仪。皇苻昭晰,受命咸宜。且有熊之兴,地出大蝼;夏后承统,木荣冬敷;殷汤革命,白狼衔钩;周武观兵,□□□□。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而犹以一至之庆,宠神当时,绍天即祚,负依而治。况于大魏灵瑞若兹者乎!
盖天命不可以辞,□□□□□以意拒;大统不可以久旷,万国不可以乏主。宜顺民神,速成天序。”
于是,皇帝乃回思迁虑,旁观庶征。上在睿机,莁之周易,卜以守龟,龟莁袭吉,五反靡违。乃览公卿之议,顺皇天之命,练吉日,□□□□唐典之明宪,遵大鹿之遗训。遂于繁昌筑灵坛,设遗宫,峙圭璧,储牺牲。延公侯卿士,常伯、常任、纳言、诸节、岳牧、邦君、虎□□□□匈奴南单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王侯君长之群,入自旗门,咸旅于位。
皇帝乃受天子之藉,冠通天,袭衮龙,穆穆皇皇,物有其容。上公策祝,燔燎,域朴告类上帝,望秩五岳,湮于六宗,遍于群神。□□□宴,群凤来臻。乃召有司大赦天下。
改元正始,开皇纲,禅帝载,殊徽征,革器械。修废宫,班瑞,节同律量衡。更姓改物,勒崇垂鸿,创□作则,永保天禄,传之罔极。
文化解读
东汉后期,朝廷黑暗,政治腐败,外戚官宦相与争斗,交替专权,迫使农民流离失所,起义不断。东汉末年由黄巾起义引致的社会大动乱,导致东汉一朝名存实亡,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上高度兴盛的秦汉文化的终结。为了平息黄巾起义引起的动乱,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强,纷纷组织武装力量,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在中央形成汉朝皇帝被权臣不断挟持的混乱局面,地方上则群雄并起,相互征伐,战乱连年不断。最后在北方曹操力排群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接连消灭袁绍、袁术、吕布等地方割据势力,并征服乌桓等少数民族,颇有挥师南下统一全国的雄心。而在长江以南,孙策培植起来的地方势力,在他弟弟孙权的领导下,得到周瑜、张昭、鲁肃等的辅佐,有了很大发展。又与转战到荆襄地区的刘备结盟,在长江一线共同抗御南下的曹操大军。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率的大军与孙权和刘备的联军隔长江对峙,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曹军失利,从此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态势,实际形成曹操、孙权、刘备三家鼎立。但是直至曹操逝世,他一直尊汉帝用建安年号,直到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建国称魏,开始了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曹丕继承王位后,他清楚地看到建安末年“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天下大乱”的局面,代汉而立已水到渠成,他可以废掉汉献帝而自立皇帝,但他受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怕落一个“篡贼”的骂名成千古罪人,而选择禅让的做法,以一种和平的方式改朝换代。当时朝中大臣看出曹丕的心态,上表汉献帝请求禅位于曹丕,献帝允之。曹丕则再三拒让,以显示他的不做“篡贼”儒家道德观,在“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群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的大势所趋的形势下,于东汉汉献帝延康元年十月在临颍繁城建受禅台接受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改元“黄初”。并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受上书不称臣,上殿不跪拜,“令山阳公于国中正朔、服色、祭祀、礼乐、自如汉典”,封其四子为列侯。
曹丕称帝后,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了士族豪强在政治上的特权,开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伐制度。曹丕还设置了秘书监和中书省,中书省设置中书令,主管通达百官奏事,起草诏令,以此分掉尚书的权力,改变了东汉后期尚书权力过重的局面。在经济上,曹丕继续实行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使魏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比较研究
三国时,曹魏居中原腹地,继续延伸两汉文化,汉末许多书家直接入魏。近人马宗霍说:“三国规模,以魏京为最宏,文士云蒸,书家鳞萃,鸿都流风,去之未远;中郎虽往,法度可寻,孟皇尚存,翰墨自在。观乎《正始石经》,接武《熹平》,则邯郸之遗也。凌云榜题,比肩安定,则仲将之迹也。”可见曹魏书法和东汉末年的密切关系。
《受禅表碑》与《上尊号碑》同为魏初巨制,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亦久为世重,故自唐宋以来,迭经著录。其结构方严整肃,用笔刚健斩截,意气雄伟排宕,且不失汉末名碑如《熹平石经》(图4)、《张迁》、《礼器》等骨气洞达、探穆渊雅的大家风范。明郭宗昌《金石史》评其“书法同《劝进》,虽小远汉人,雍雍雅度,衫履自饰,亦复矫矫”。赵崡亦谓此碑“隶法大都与《劝进》同”。王世贞曰:“余始喜明皇《泰山铭》,见此而恍然自失也。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汉如建安,晋三谢,时代所压,故自不可超也。此语得评书三昧。”从汉字字体的演变来看,汉末魏初之际,正是由隶变楷的过渡时期。魏初诸刻,承袭汉末《熹平石经》《鲜于璜》《张迁》等碑遗绪,在笔法上更有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落笔逆锋减少,而变之以单刀直入;收笔重顿后迅速提起使成方波,这已经是萌芽时期的楷书的一种特殊笔法。前人对此已多有论及。如清孙矿评《受禅表碑》和《上尊号碑》说:“二碑余皆有之,虽磨刓甚,然字犹半可识,真斩钉截铁手也。……率更正书险折法,多从此变出。”杨守敬《学书迩言》亦谓《孔羡》、《范式》、《上尊号》(图5)、《受禅表》(图6)“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与之稍晚的魏《王基碑》以及吴《谷朗碑》,则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折刀头”的笔法,字形上亦更似后世的楷书了。故前人论该碑开魏晋六朝楷书之先河,无疑是确当的。
此碑无撰书者姓名,唐刘禹锡说是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镌刻,世谓之“三绝”。颜真卿则以为钟繇书。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受禅碑”条:“《受禅碑》云是司徒王朗文,梁鹄书,太傅钟繇刻石,谓之三绝碑。”“劝进碑”条:“《劝进表》亦云钟繇书,结法与受禅略同……遂与日月相照映。”据《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载,王朗,字景兴,东汉东海郡郯县人(今山东郯城北)。他文博富赡,博识多才,擅书奏疏,与钟繇、华歆“诚皆一时之俊伟”。以《受禅表碑》为例,从尧舜禅德,史有前例,到魏王德高望重,远近臣服;由汉室气数已尽,理当代汉,到献帝主动让贤,曹丕谦逊再三,文辞婉转巧妙,论述深刻有力,气势磅礴雄健,层次井然严密,而且语言简洁流畅,详略得宜,增字则余,去字则损,不枝不蔓,无懈可击,可谓字字珠玑,将当时的历史完整而又深刻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书丹者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得师宜官法,以善八分书知名,举孝廉为郎,亦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灵帝重之,官至选部尚书。魏武(曹操)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宫殿题署,多出于其手,以为胜宜官也。于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受禅表》《上尊号》两碑书法,同出一手,字体均甚方正,渐开唐隶之门,笔法遒劲,如斩钉截铁,实为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珍品,也是研究隶书发展的重要资料。镌刻者钟繇被后人称为“楷书鼻祖”,由他镌字,更是锦上添花。梁武帝萧衍谓钟繇作书如“舞鹤游天,群鸿入海”。两碑镌刻,刀法圆润,字形方整峻厉,刻写精美,风格独特,是我国碑刻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三国时期的碑刻存世者除《受禅表》《上尊号》两碑外,还有《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曹真残碑》《王基残碑》《正始石经》《皇女残碑》等等。从这些碑刻的书法风格可看出汉隶向楷书过渡的演变过程。
《孔羡碑》刻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又名《孔羡修孔庙碑》,碑文内容记述魏文帝曹丕封孔子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及祭祀、修缮孔庙的事。碑末题: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是后人补刻,不足为据。书法结体方整,字形长方,已变汉隶的横势为纵势,笔画方硬,跳法呈方棱状,这是强调其装饰效果的结果。(图7)
《黄初残碑》,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刻。此碑今仅存残石四方,清乾隆间在陕西郃阳县出土。隶书,字形方整,但风格秀丽,有东汉隶书的风韵。(图8)
《曹真残碑》,清末在陕西西安南郊出土,残石存故宫博物院。曹真为魏国大将军。该碑隶书用笔呈圭角,捺笔圆厚出锋,和前数碑方棱的挑法不同,开唐隶捺笔之先河。(图9)
《王基残碑》出土于河南洛阳,约刻于魏明帝时期,隶书略呈长方,结体疏朗,挑法呈方棱状,其点画已趋向楷书的写法,和汉隶风格不同,可看出汉隶演变的过程。(图10)
《范式碑》是曹魏时著名的碑刻,魏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刻,隶书,由于风化损泐,字画多呈圆钝浑厚而无锋芒。总体看,字形方正,笔画遒劲。唐李嗣真认为此碑为蔡邕所书,没有根据。清翁方纲说“是碑于劲利之中,出以醇厚,而顿挫节制,神采焕发,实高出汉末皇象、梁鹄诸家之上,其目为蔡体第一者”。(图11)
《正始石经》刻于魏正始间(公元240—249年),刻《尚书》《春秋》二经于石,石经每字用小篆、古文、隶书三体写成,又称《三体石经》。与《熹平石经》均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传为当时书家邯郸淳所书,其书法小篆体势方整,笔画秀劲圆挺,有汉代篆书遗风;隶书为当时典型的正规书体,因用于刻经典,为当时之楷模。(图12)
《皇女残石》,近代出土,原石存故宫博物院。残石因新出土,不仅字画清晰,且笔画锋棱毕露,曹魏隶书面貌由此可见。(图13)
(作者简介:刘治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河南博物院专职书画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