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及源流

所属类别: 鉴赏学堂 | 作者:刘 洁 | 来源: 收藏2015第10期 |  2015-10-23 10:18:34 
0

一、篆书

篆书,是汉字的古代书体之一,是古代官方通用文字。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所谓椽书,其实就是篆书,就是官书。”篆书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广义指秦用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一)甲骨文。甲骨文已是体系完备、相当成熟的文字,但并非文字的雏形。文字的真正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江苏高邮龙虬庄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黑陶刻画片,这是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而甲骨文是约在3000年前殷周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关于占卜、祭祀等活动的记事文字,故也称殷墟文字。郭沫若先生说过:“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好多作品都异常美观。”甲骨文一字多形,以形象为基础,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等三要素,所以历代认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瑰宝。它结构错综变化奇妙,笔画硬瘦有圆有方,加上骨片大小形状各异,章法上或错落疏朗,或严整谨密,显露了古雅秀美、天真烂漫的情趣。到目前为止,经专家考证可以认识的甲骨文有2000多字,为现代书法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二)钟鼎文。殷周铸刻在钟鼎等器物上的铭文叫钟鼎文,也叫金文。铸刻的字凹下的叫阴文,也叫款,凸出的叫阳文,也叫识,因此也统称钟鼎款识。钟鼎文是我们研究书法演变的重要文献。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文物中,有铭文的84件,共2000余字,均为款文,全部范铸。经研究发现,相同的字几乎没有差别,充分说明这些金文是比甲骨文更为成熟的文字。有的简朴精美,有的矫健挺秀,有的雄浑奇逸。但这类文字的共同点是笔画圆匀,起、收、转多为圆笔,结构紧密平正,虽体势各异,却均是妙造自然。此时著名的代表作是《毛公鼎》铭文。除此以外,周代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珍品还有石鼓文。

(三)石鼓文。古人学习大篆除金文外,主要是靠石鼓文。石鼓文是先秦时期刻在10块馒头形的石头上的文字,每石一篇有韵的四言诗,内容是国君游猎情况的记述。发现于初唐,原约600字,唐宋时已残,至清剥落残缺严重,只剩下272字。其文字、诗歌、书法都得到历代学者名家的很高评价。它点画圆融、圆中见方、结体略趋方正之势,字字造型圆劲有力,神采飞扬,历代称之为我国“书家的第一法则”。

(四)小篆。篆书除了钟鼎文和石鼓文外,还有兵器文和用朱笔写在玉石板上的晋国盟书。秦统一文字前,文字异形、书体多样,如“宝”“寿”等字就有100多种。秦统一中国后,为了“书同文”,丞相李斯搞文字改革,统一文字,这便是秦篆。为了区别开来,秦以前的文字统称大篆,秦篆则称之为小篆。

小篆和大篆主要区别是,大篆结体造型存留图像文字的意趣,既有图案纹样的装饰美,也有舞蹈飞动的造型美。而小篆的结体呈纵势长方,笔画直多曲少,匀称流利,结构统一定型。秦李斯小篆《泰山刻石》,堪称古今妙绝。清邓石如篆书造诣很深,影响很大,被称为李斯、李阳冰后“第一人”,其代表作《石涧记》《酒德颂》等参差飞动,苍劲厚朴,独具一格。

篆书笔画简单,只有横、竖、曲三种。现在用笔多用藏头护尾法,即横、竖、曲三种笔画用笔都是开头落笔时转笔藏锋,收尾停笔时转笔回锋。篆书要求平整、匀称、连贯,还讲究富有生气,参差飞动。

 

QQ截图20151023102319.png

二、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人程邈所作,由小篆省简变化而成。始于秦,成熟定型于西汉、东汉之际。因秦代使用这种书体的人主要是皂隶(下等役人),故称之为隶书。它结构富丽,向背分明,体势开张,遒丽雄逸,显露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光辉成就。

体现隶书标准体的笔画是波、磔,它在左则平弯,逆而不顺多短促,在右便是常说的燕尾。除波、磔外,长横笔画有蚕头、波势、俯仰、磔尾,点似木楔如柱,体势一改小篆的长方纵势为扁方横势,笔画由篆书的肥瘦停匀为有肥有瘦,运笔由篆书的圆笔变为方笔圆间用,隶书的点画用笔与楷书基本相同,区别点主要是:楷书的单人旁、双人旁短撇运笔是从右上方由粗转细行至左下方,隶书则相反,是从左向右轻提出锋,写作短横;楷书的四点横连或三点横连是由左向右依次写出,而隶书则先书中间两笔或一笔,并将点写作短竖形,然后再向外分张写左右两点,并捎带挑法。隶书在汉朝时是一种标准书体。东汉时,树碑立传风气极盛,因此这个时期留下来的书法遗产极多。通常所说的汉碑或汉隶主要指这类碑刻。隶书造诣最高,名望最重的要推汉献帝时的蔡邕和汉景帝时的师宜官,可惜真迹早已无存,能见到的汉碑几乎都没有署名,现存众多的碑帖大师究竟是谁,可能永远是个谜了。隶书的精品主要有著名的汉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学习隶书,必须注重参差和飞动。所谓参差,是指点画之间的长短不能一样,横画只能有一个蚕头,捺脚也只能出现一个燕尾,也即“蚕无二设,燕不双飞”;所谓飞动,指的是上下紧密,左右分展,如同燕子飞舞。

 

QQ截图20151023102348.png

三、草书

草书称连笔字,细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它完全冲破了文字书写的固定格式,书写便捷、放纵不羁、大小错落、奇形离合、化断为一气呵成,是书法艺术中最富抒情表意的一种形式。

(一)章草,又叫草隶、古草,始于秦末汉初。据说是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而创章草,其实早在其之前就广泛流行草隶,这从大量汉简,如《居延汉简甲编》中某些简就可以看出。章草的特点是字字独立,介乎于草、隶之间,既有隶书的燕尾迹现,每字笔画间又有草书的连属倾向,因世间章草流传很少,用途也不大,所以大多数书法家认为“章草难学”,不学亦可。

(二)今草,又称连绵草,是相对于章草而言的一种草书体,为张芝所创。同章草比,今草运笔行速加快,偏旁相互假借而成。唐朝书法家张怀瓘在其《书断》中将章草、今草笔画与体势不同作了如下对比: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边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上面提到的张芝,历史上称之为“草圣”,其今草可谓精熟神妙,冠绝古今。据《陕县志》载,“在陕县政府东花厅内”,今陕州古城内,有张芝墨池,是他临水学书之所,因其勤学苦练,池水变为墨色。张芝,字伯英,是东汉名臣张奂之子,奂论功当赏不受,从敦煌酒泉迁徙弘农华阴,惟奂因功特许,故为弘农人。张芝勤学,文为儒宗,武为将表,他与弟弟张昶并善草书,均为世之珍宝,寸纸不遗。

(三)大草,草书的第三种是狂草,也叫大草,一笔书。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便是狂草类,张旭书虽奇怪百出,但究其源流,无一点画不合规矩;怀素书亦然,笔老意新,超然自得,虽草意颠逸,千变万化,也不离楷书法度。狂草便于抒发作者的激情,也更富有精神意味,但因运笔迅疾跌宕,章法布局错落,既难写又难认,所以实用性不大,只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也因此,学草书从今草入门为宜。

草书的运笔和结构不能分开。一个字的点画之间和几个字之间往往一笔写成,无法分割,用笔必须参差,曲与直、疏与密、断与继、放与收、点与画、伸与缩、斜与正之间彼此应该互为变化,不能重复齐正,数画雷同。运笔前应胸有成竹,预想字形,谋划全篇,也即打腹稿或拟小型草稿,正式下笔后则应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达到“草书如奔”的艺术境界。

QQ截图20151023102408.png

四、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书体,没有一定的规则,规矩些的叫行楷,放纵点的叫行草。后汉书家刘德升以行书名世,他的行书虽以草创,却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对后世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典范《兰亭序》全篇28行,不到330字,其中20个“之”字,7个“不”字,“之字最多无一似”,各具特点而不雷同,遗憾的是真迹无存,现所能见到的是唐朝复制品的拓片。

行书书写简捷流畅,笔法灵活,容易辨认。因此,它除了作为艺术书体受到重视外,也由于它平易近人,便于使用而拥有最为广泛的热爱者。行书笔画结构如同楷书,不同的是,楷书宛若站立,于静中求生气,而行书好似行走,运笔快且点画多有连笔,是动中见精神,优秀的行书作品应是运笔自如而不做作,弧线多于直线,笔画间笔势连贯相互呼应,在体势上喜变迁、斜、俯、仰,结构上摆脱楷书规范的束缚,伸缩恰到好处,通篇布局交错排置,行楷和行草,富有参差对比之妙。

 

QQ截图20151023102529.png

五、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始于汉末,据说为王次仲所创,盛行于魏晋六朝,是至今仍普遍应用的书体。

楷书得名是因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点画清晰,搭配匀称。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擅长楷书,一改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纯圆钝方之笔逐成绝响。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碑帖《麻姑仙坛记》《元次山碑》《自书告身》等,端庄雄伟,结构紧凑,刚柔不同而各具其妙。与颜并称的柳公权以楷书名世,其《玄秘塔碑》《金刚经》等为最著,其书体势劲媚,结构严谨而较长。元赵孟頫的《道德经》同属楷模,清何绍基的楷书个性极强,别具一格。

楷书的启蒙字多从“永”字始,传说“书圣”王羲之15年之久偏攻“永”字,于是创出了“永字八法”:一称点为侧,意思是侧锋峻落,落笔后有转、有折、有收,要圆聚有力而不能一点而就。二称横为勒,“永”字本无横画,是以折笔上半部代替,意思是行笔要逆锋落纸。如马向前行、勒马收缰使回一般,缓去急回,不能顺笔带过。三称直为努,指的是“永”字折笔的中部,意思是努力向下,不可太直,否则显得僵呆无力,只有直中见曲势才能刚挺有力。四称钩为趯,趯按努末,捻管提笔突然趯起,如同踢球,力聚笔尖。五称挑(亦即仰横)为策,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六称长撇为掠,起笔同直画,初轻后重,出锋稍肥,将力送到,不能飘荡不稳,轻薄无力。七称短撇为啄,落笔左如鸟啄食,快而准确。八称捺为磔,逆锋落笔,出锋后铺毫缓行由轻渐重,至末轻揭而暗收,沉着有力势态自然。诚然,作为楷书书写的要领,“八法”并非完备,但称其为研究书法的别称,则历来沿用不辍。

六、篇法

历代书法家都十分重视篇法,一幅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的问世,往往是书法家反复琢磨,精心推敲的结晶。篇法即在写好每个字的基础上,注重艺术规律,将诗句或文章有机地贯穿连接成完整篇章的方法,就叫篇法,也叫章法布局。

书法精品无不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总是让功力俱到的笔墨实处同空余灵妙的无墨虚处互相衬托,显示出一种相映成趣的空间美。传统的篇法方式有:小楷和行书的字距小于行距,隶书字距大于行距,虽直文却同横书,魏碑的楷书一般是字距等于行距。篆书多是有字距无行距或有行距无字距。草书特别是狂草则字距、行距不分。

书法作品书写形式也丰富多彩。常见传统书写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条幅,也叫立幅,直幅竖写;装裱上轴后又叫立轴或中堂。横幅,也叫横批,是横幅竖写;另有一种很长的横幅叫长卷,也叫手卷。写行书、草书时一般是齐头不齐脚,即每行的第一个字都一般高,而每行末的一个字却高低不一,富于变化。

(二)对联,又叫门对子、楹联、联语、桃符。春节时贴用的又叫春联,由两件竖写的竖条组成,对联要求对偶工整,但字数不限,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等。

(三)扇面,现多为折扇,由于呈现环形,上宽下窄,篇法也与其他形式不同,一般是长短行间错开安排,以避免上松下挤之弊,整个布局也应该变成环转形状,方能统一。

成功的书法作品在创作之前,首先要对所用纸张的大小、开式、形状有所了解,然后筹划将要写的字按多少,分几行书写,怎样落款及钤印等,要做到胸中有数。

篇法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还有题款和钤印(即盖印章),只署书者姓名或加写有关交代文字的为单款,在别处还写有书赠对象姓名的则为双款;还有藏款,将款落在不起眼的字距中,题款文字一般不同于正文书体,以求变化,安排得体的落款会使作品锦上添花。

钤印有名章、闲章两种,书者落款下方或左方加盖自己的或姓或名或姓名章,以示郑重负责,也为以后判断作品的真伪提供了关键依据,姓名印多用阴文,单一姓字则多用阳文。闲章除肖形印外,多刻有成语、 警句、格言、诗句、吉祥词语及书写年代、作者生年、籍贯、住处、书斋雅号等,通常盖在开头空白处叫引首章,盖在末尾或下端空白处的叫压角章。

名章和闲章要同正文和落款搭配得体、大小适宜,风格要协调一致。一般楷、隶、篆书可用圆洁工整的印章;行、草书可盖粗放恣纵的印章。闲章用得恰到好处,做到闲章不闲,使作品更具魅力。

(作者:刘洁,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文博馆员)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