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石刻艺术的瑰宝

所属类别: 鉴赏学堂 | 作者:邸刚 孙铭涛 | 来源: 收藏2015第7期 |  2015-08-03 09:47:09 
0

北朝石刻艺术的瑰宝

——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

邸刚 孙铭涛

 

QQ截图20150803094615.jpg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博物馆南的龙兴寺遗址上,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余尊。这批佛教造像,时间跨度大,涉及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各时期;材质众多,有石灰石、花岗岩、汉白玉、陶、铁、木、泥质。造像数量众多,贴金彩绘保存完好,雕刻技法精美,至今尚无出其右者。它是1949年以来,继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大批佛教造像之后,又一轰动海内外的佛教考古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它是佛教在中国兴衰历程的一处最集中的见证,是被称为改写中国美术史和传播史的重要遗存。

 

QQ截图20150803094657.jpg

 

龙兴寺是青州著名的千年古刹。据元代益都人于钦所著《齐乘》记载:“龙兴寺府城西北隅修身坊,宋碑,碑阴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唐中宗时改为中兴,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今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淘迷涧……寺有北齐八分碑,制刻精妙。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是唐人续刻者。”宋元以来,代为名刹。在龙兴寺遗址上还出土了一件长1.22米,直径0.8米的唐代盘龙石柱,也可证明当年龙兴寺建筑规格之高和建筑之宏伟。

 

QQ截图20150803094724.jpg

 

龙兴寺窖藏造像从形式来说,有单体佛、菩萨、佛菩萨三尊像、佛菩萨弟子五尊像。北魏末期至东魏期间,以佛菩萨三尊像居多。主尊通常着比较厚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菩萨的配饰相对简单。造像碑底部都雕刻有两条呼之欲出的螭龙形象。这是青州造像碑最显著的特色。螭龙都在主尊莲花座两侧,螭首由小变大,到后期发展为昂首扬鬃、四爪强健、形体完整的螭龙形象,特点明显。碑尖上的顶部雕刻火焰、飞天和佛塔等形式。飞天主要有伎乐、舞蹈和托塔等三种。北齐时期圆雕单体造像数量最多。轻薄贴体服饰中透露出优美的肌体轮廓,四肢与躯干之间凿空或较深凹入,突现出躯体造型的立体感,肌体的隆起度与力量感比前一阶段显著增强。这一时期,造像服饰显著受到印度笈多美术因素影响,佛衣主要以通肩式、偏衫和袒右肩式袈裟为主,轻薄贴体,再加刻单、双阴线或凸棱纹表现出衣纹的韵律感。菩萨像服饰雕刻着繁缛的璎珞、项圈较前期更显精致华丽。

 

永恒的微笑

 

QQ截图20150803094813.jpg

 

图1为北魏时期贴金彩绘佛头像,为石灰石质地的圆雕头像,造像螺髻较高,面相清瘦,弯眉,大眼半睁,高鼻,小嘴的嘴角上翘,呈微笑状;造像的颧骨较高,耳垂较短,眉眼细长,鼻梁尖耸,具有外来文化比较明显的早期佛教造像的特点。雕塑大师们将他那发自肺腑的微笑,定格成了“永恒的微笑”。

 

宏大精致 震撼千古

QQ截图20150803094823.jpg

 

图2为东魏时期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为石灰石质地。造像背屏呈莲花瓣形,下部有榫,榫两侧下垂呈弧形。背屏中佛像着褒衣博带袈裟,下穿长裙,袈裟下摆和长裙垂直向下;佛像螺髻较高,面相较为清瘦,大眼半睁,鼻梁较高,耳较肥大,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双手残缺。右胁侍胸部以上残,左胁侍保留完整,其面相较清秀,身材修长,颈佩项圈,璎珞组成蝴蝶结状由帔帛托衬,双脚立于莲花基座上。该莲花基座独具特色:由倒悬着的护法龙从嘴中吐出水柱,顶托着莲花、荷叶、莲蕊组成的莲茎束,而最上端的莲蕾就成了胁侍菩萨的基座。这种匠心独具的设计,是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首创。在背屏的顶部,簇拥着佛塔的两组飞天,造型生动,热烈欢快,是造像最富生气之处。众所周知,佛教讲究经过修炼,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而这组背屏顶部的构图中,有轻歌曼舞、弦竹声声,一片欢快情景,也有佛教徒们存放骨灰的舍利塔,这只能说明,这里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

 

该件背屏式造像雕刻技巧技艺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在一件3米多高的大型造像中,佛像头部的厚度仅有4厘米多。就是这个4厘米,要支撑顶部的重量,又要在雕刻之时保存整体的完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而在1500多年前的东魏,青州的雕刻大师们做到了。并且,在这件作品中,构图宏大,内容丰富,造型精美,是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最具震撼力的杰作。

 

“蒙娜丽莎”的微笑

 

图3-1、图3-2为东魏贴金彩绘菩萨立像,为石灰石质地的圆雕造像。菩萨头戴贴金高冠,宝缯下垂至肩部,黑发顺肩垂下 ,在肩部用贴金圆形发卡束住。面相俊秀,凤眼半睁,嘴角微向上翘,使面部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微笑。颈佩贴金项圈,长串璎珞用帔帛衬托下垂至腹部,结于圆璧上后继续垂下,至小腿后再翻卷向上,长裙自腰部垂下,垂褶清晰,裙摆层层垂叠,褶纹重重,以红、蓝、绿及黄金装饰,使其在简约中又显豪华。菩萨像双臂残缺,故又有“东方维纳斯”之称,而她那神秘的笑容更让人折服,1500年前的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让人称绝。

 

威严与祥和

 

图4为北齐贴金彩绘佛坐像,为石灰石质地,圆雕造像。佛像右臂残缺,左手手指残。佛像的面部、手、足及皮肤暴露部分贴金。造像螺髻较矮,面相丰腴,大眼微闭,鼻梁较高,唇线清晰,大耳的耳垂较长。着袒右肩的袈裟,内着僧衣,结跏趺坐于圆形莲花台基之上。造像袈裟线条清晰,施红色彩绘,其色调沉着稳定。造像面部表情沉稳,神志刚毅,造型准确,立体感极强。虽然造像尺寸不算太大,但却将佛像的威严凝重自然流露出来,令观者肃然起敬,充分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是一件形神兼备的雕刻艺术精品。

 

集端庄绰约一身

QQ截图20150803094847.jpg

 

图5-1、图5-2为北齐至隋贴金彩绘菩萨立像,为石灰石质地,圆雕造像。造像右手残断。菩萨头戴透雕花冠,花冠中部有一头部残缺的坐姿佛像,证明这尊菩萨造像为观世音菩萨。这尊观世音菩萨面部丰腴光洁,双眼微微闭合下视,形象端庄严肃。项圈、璎珞及各种佩饰布满周身,又彰显富豪之气。帔帛、裙带刻划得细致入微,非常写实。特别是左手臂微微弯曲,用两个手指轻轻提起帔帛与璎珞,动作自然舒展,极富韵律感。观音菩萨裸露的肌肤质感很强,丰满的下颌、细长的脖颈、柔软的足脚,都表现得真实而细腻。所以,这尊观世音菩萨像比较详尽地体现了典型的北齐至隋造像那种面部丰腴、平润光洁、平静安详、和谐统一的特点。

 

彩笔绘出异域风

 

图6-1、图6-2为北齐贴金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为石灰石质地,头和左手残缺。佛像身材修长,着圆领通肩袈裟,袈裟上无任何线条,右手弯曲,两指轻提袈裟。在这件圆领通肩袈裟上,用红、黑、绿、蓝、黄、赭石及黄金等颜色,彩绘出众多的人物图案,其人物形象新奇生动。令人叫绝的是,佛像胸前左右肩部分别彩绘出似乎与佛教造像内容无关的胡装男子形象。特别是右肩部的三位胡人描绘得更为生动,古代的绘画大师们用极简练的线条,只在方寸之间,就将三位胡人形貌画得活灵活现。左侧胡人侧面而立,头发在脑后束结,高鼻突出;中间胡人满面髯须,眉扬鼻勾,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足蹬高筒靴;右侧胡人面向内,戴尖顶皮帽,着交领窄袖长袍,脚蹬皮靴。这幅画面的背景采用浓烈的朱砂红,也有别于其他的作品。这种造型、色彩和表现形式都有别于我国传统的绘画风格。

QQ截图20150803094855.jpg

 

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外来宗教造像的形式,在佛教造像的袈裟上彩绘人物故事图像,直至出现胡人形象,本应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但我们认为,这幅胡人图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来自域外的画师,这一推测,与我国绘画史上这一时期的相关画家及其作品的记载也是相吻合的。从有关青州的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来看,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天竺求法,从海路返回,最后在青州长广郡的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和他同船到达青州的应有域外的使者、商人和僧人。据《高僧传》记载,北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等人都先后到过青州。1971年在青州城南发现的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石室墓线刻画像,其中多幅出现深目、高鼻、卷发、着长衫、穿皮靴的胡人形象。这些都很有力地证明了南北朝时期青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和频繁。

 

窖藏出土的龙兴寺佛教造像中,较之隋、唐、宋代,南北朝时期造像比例较大,雕琢精细,风格明显。其从北魏晚期至北齐时期,有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传承的过程;造像个性突出、风格独特,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造像风格。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佛教造像的最高艺术成就,被誉为“青州风格”。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