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性兑付 政府不应该为债券的违约兜底
据香港《南华早报》11月20日报道,总部设在北京的华创证券估计,用于偿还利息的贷款、债券和影子金融规模今年可能成长5%,达到创纪录的7.6万亿元。这部分融资将来有很大可能会转化为债务违约,政府兜底债券违约并非正常的市场行为。本栏认为,是时候打破刚性兑付,让一部分债券违约了。不让投资者承担债券损失,是无法培育出理性的风险意识的,有些企业该破产就要破产,有些股票该退市就要退市,有些债券该违约就要违约。
一直以来,投资者对于信托、高风险信用债、高风险理财产品等的风险极度漠视,投资者要么不知道这些产品是有风险的,要么坚信政府一定会坚持刚性兑付,为风险买单。这种扭曲的风险观不仅助长了影子银行的运营,也使得投资者敢于无限度地投资于高风险债券。如果长期坚持刚性兑付,那么这些高风险债券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最终达到大到不能倒的地步。
大到不能倒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倒,这不符合逻辑。真到了大到不能倒的程度,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国家继续保底,让风险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国家放弃兜底,风险集中释放,以硬着陆的形式化解风险。
以史为鉴,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正是风险债务集中爆发的结果,五大投行倒了仨,带动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震。其后美国实施去杠杆化,限制风险债务的规模,其后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股市步入长期牛市。
中国现在的风险债务问题也到了不能漠视的程度,如果再让风险债务规模继续扩大,未来化解的难度将会越来越高,7.6万亿元的规模如果属实,也到了不能不着手处理的地步。如果未来这一规模按照每年5%的速度增长,十年之后将超过12万亿元。本栏认为,对于这些风险债务,国家应该加以分类,对于属于夕阳行业的,国家应该放弃兜底,让经营不下去的企业破产、债券违约、上市公司退市。如此才能逐年降低风险债务的规模,逐渐化解违约风险。例如以前的超日债券,在违约之后仍然得到了兜底保护,虽然这一举动保护了很多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但从长远讲却助长了投资者忽视风险的习惯,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此外,除了现有的高风险债务,国家也应该控制新的风险债务发生。对于利润率越来越低但仍然处于朝阳行业的企业,国家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政府采购加以扶持,而非单纯给予更多低息贷款。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给企业贷款不如给企业增利。总之,国家不应再为债券违约兜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