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申办热下的冷思考
从201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到去年5家民营银行开业,全国各地掀起的“民营银行申办潮”热度持续不退。上周末的两会记者会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正在论证12家民营银行申请,在此之前银监会副主席曹宇也曾透露,不久后会有新一批民营银行进入批设阶段。业内人士提醒,虽然这些信号可能点燃更多民资涌入金融领域的热情,但不意味着监管层对民营银行的审批门槛和经营监管会“放水”。
发展民营银行近年来成为民资眼中的“香饽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经预先核名100多家民营银行,从线下的传统企业到线上的互联网公司,再到电商企业等,很多企业都开始奔向目前那仍然价值不菲的民营银行牌照。但银行的钱并不像有些门外汉想象得那么好挣。
在审批门槛上,尚福林表示,现在民营银行已经进入常态化的审批程序,今后仍延续“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原则来推进新设工作,但银监会始终按照审慎积极的原则推进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成熟”本身就是一个门槛,只有在股东资质、企业规模、现金流状况、承受风险能力、业务模式等有方面能够胜出的才算成熟。
经过“成熟”这道门槛筛选后,进入银行业更要接受严格的金融监管。例如,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曾明确要求,民营银行的股东应承诺对银行持续补充资本,在发生流动性风险时进行救助,并应承诺风险兜底。在《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银行机构在正常经营时就要明确做出出现风险的处置安排,通俗地讲就是订立“生前遗嘱”。
这对民营银行而言并不轻松,因为民营银行本身就在资产规模、风险拨备、客户基础、运营管理能力等方面不及国有和商业大行。尚福林表示,现在已开立的5家民营银行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资本金,因为一家新建的银行设立之初还缺乏社会信用,要靠逐步积累。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近日就曾透露,由于远程开户限制、经营规模偏小等原因,网商银行的利差空间没有传统商业银行高。“我们会适当考虑运营成本,随着用户规模扩大,运营成本会大幅度下降。”俞胜法说道。
还有业内人士担心,民营银行的实力比较薄弱,在当前利率市场化中受到的冲击会比国有和商业银行更大。所以,民营银行要考虑如何开拓市场,建立自身优势。曾刚表示,当前市场处于饱和竞争激烈,一家民营银行如果没有独有的特色,不仅不能真正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带来改善,反而会形成行业的风险源,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监管层来说,这也是一个考验。曾刚建议,有序地对民营银行“开闸”是能够促进行业发展的方式。尚福林表示,下一步银监会将继续加强政策辅导和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会商。中国有句古话叫“隔行如隔山”,除了要吸引一部分人才之外,发起设立银行的股东自己也要学习相关办银行的经验和知识,所以银监会还要进行政策辅导。
责任编辑: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