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纷纷掘金新三板 转型成为迫切问题

所属类别: 信托 | 作者:金苹苹 | 来源: 上海证券报 |  2016-02-19 10:37:16 
0

面临转型压力的信托正试图通过新三板开辟新蓝海。

在券商、基金等机构纷纷大举开展新三板业务之后,2015年对于信托业而言,也可谓是新三板业务的“元年”。记者根据用益信托提供的数据统计发现,2015全年共计有56款信托产品投向新三板领域,总成立规模达34.16亿元。

尽管羽翼尚未丰满,但对于亟待转型的信托而言,体量颇大的新三板业务仍引发众多信托公司“卡位”,并期待在未来有所作为。

信托纷纷掘金新三板

新三板市场在2014年的靓丽表现,吸引了无数资金在2015年大举入市。在券商、基金等机构纷纷布局新三板业务,发行了相关资管计划后,2015年信托公司在新三板市场上的业务开展也开始提速。

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2015全年共有17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了新三板相关的信托产品,总计成立了56款新三板产品,发行规模为91.45亿元,成立规模为34.16亿元。而来自东方财富(300059,股吧)choice资讯的统计则显示,包括各类新三板信托计划和信托公司自身在新三板的投资,2015全年信托资金投向新三板的投资金额为53.02亿元。此外,从产品发行数量上看,四川信托与中建投信托可谓遥遥领先,位居新三板信托计划发行前两位的位置。

事实上,回顾新三板的发展,2015年可谓是新三板“野蛮生长”的一年。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新三板挂牌公司为5129家,是2014年末的3.26倍;总市值达2.46万亿元,较2014年末4591亿元的总市值增长4.35倍。

“从前期的观望,到去年有17家信托公司的参与,应该说是个大的转变。一般信托公司布局新三板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一是从资金端考虑,为客户提供更多投资产品;二是通过该业务,为相关企业提供包括并购在内的更多金融服务,为最终实现信托业务的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对于信托公司积极布局新三板业务的目的,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如此分析道。

转型成为迫切问题

梳理2015年的新三板信托产品可以发现,虽然投向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但新三板产品的发行速度与数量规模与资本市场的变化依然联系紧密。

统计显示,2015年新三板信托产品的发行高峰出现在第二季度,市场上共计发行成立了29款新三板信托产品。随后,受到资本市场暴跌影响,信托公司在新三板“淘金”也渐趋理性,三季度共计发行产品13款,四季度则发行了9款。

“虽然出现了明显回落的迹象,但我依然相信信托公司在2016年仍会在新三板领域有所作为。”某中部信托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由于新三板市场存在巨大的扩容空间,加之上市门槛较低,未来这一业务具有可观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社会整体投融资需求的减弱导致信托业展业相对往年更为困,加之优质项目难觅,客观上造成了信托产品发行量的下滑。与此同时,信托业的发展也已经遇到瓶颈,转型成为整个信托行业面临的迫切问题。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5.62万亿元,较二季度环比下降1.58%,出现了2010年以来的首次季度环比负增长。

也正是因为此,亟待转型的信托业对于新三板这一“蓝海”依然抱以热望。前述信托业内人士坦言,尽管与券商、基金等机构相比,信托在开展新三板业务时的投研能力和人力贮备均有短板,但是提前卡位仍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在转型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创新业务比如PPP等项目,新三板业务这类与资本市场挂钩的业务仍属于容易落地且可操作的,相信信托公司在2016年仍将有序开拓。”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积极开发新三板业务时,信托公司在其中扮演的仍多是通道角色,主要是为券商、基金等机构提供资金募集的服务。”帅国让分析称,信托公司未来可以尝试通过更多的形式参与新三板业务,提升其在新三板业务中的主动管理能力与发言权。

而在信托业内人士看来,在政策逐步松绑的背景下,信托子公司的业务有望继续高速增长。而在2015年新三板信托业务在子公司的扩张中也最为迅速。华东地区某信托公司人士指出,在新三板业务的开展上,信托的优势在于对项目的评测及风险的管控上,由于信托公司一直与实体企业接触,因此其对融资方的深层尽职调查以及对市场的了解都相对深刻,这对于其在进行项目挑选时有很大帮助。此外,信托的融资能力也是很多企业所需要的,因此无论是与券商、基金合作,抑或通过子公司开展相关间接融资业务,信托在新三板市场的机会均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孙岩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奔驰全球1月销量夺冠在华与宝马仅差数百辆
比亚迪去年业绩预计增长五倍以上
新款晶锐假想图曝光或巴黎车展首发
新一代马自达2日本投产首度公布外观图
新款奥迪A6家族官图发布巴黎车展首发
凯迪拉克ATS-V GT3赛车曝光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