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谈资本项目开放:金融和资本项下可兑换是重点
中国央行[微博]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周诚君表示,在下一步人民币(6.3825, 0.0125,0.20%)从计价结算货币进一步转向国际金融交易货币、国际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过程中,相较一般贸易和直接投资方面的人民币跨境收支工作,“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和资本项下加快推进人民币可兑换步伐”。
他指出,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跨境流动相较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的流动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无因。“与我们过去强调的‘实需’原则有所不同”,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条件下,市场主体在金融和资本项下,基于风险管理或资产组合的需要,在不同金融产品、不同币种之间进行选择,并进行跨境资产摆布,往往是市场主体基于其投资决策的自主行为,需要尊重。第二是高频。金融和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快进快出”,不像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是相对缓慢、可见可控的。第三是大规模。
周诚君是在11月14日举行的中国金融学会2015学术年会暨2015“中国金融论坛”上表达了上述观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央行会完全放开监管。周诚君表示,未来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过程中,央行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做到资本和金融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也主要以人民币为主,或人民币跨境流动占据相当比例”。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央行必要的政策引导,还要求满足几个条件:
一是要有一个比较有深度的离岸人民币市场。
二是金融市场有序双向开放,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进一步打通,跨境资金流动能够反映价格的变化。
三是人民币汇率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有助于CNH和CNY人民币汇率能大致收敛,CNH对CNY不至于产生显著偏差和过大冲击。”
四是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手段,有足够的能力,通过设置一定的阻尼,防止过于频繁、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对境内货币政策形成冲击。“这一点上,IMF[微博]也是认可的。”
所有这些,背后的基本原理就是“不可能三角“或”三元悖论“理论,他说,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早在2012年10月初表示,下一阶段, 如果不拓展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渠道, 离岸市场就可能长期停滞不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也会明显放慢。
周诚君还表示,行长周小川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辅导读本中提到,在“十三五”规划末期,跨境人民币收支要在所有本外币跨境收支中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
当前,人民币跨境支付在总收支中国的比例在28.5%左右。周诚君指出,若上升到33.3%,也就是每年差不多增加约一个百分点。为此,大致估算只要平均每年跨境人民币收支增长速度比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增速快3.16%,就可以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末期33.3%的目标。“这个增速是可期的,我们是完全有信心的”。
今年1至10月,人民币跨境收支量已接近10万亿,远超2009年起步时的36亿元。其中资本项目跨境收支大致占40%,经常项目跨境收支约占60%;相比之下,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中,资本项下和经常项下的比例大概是“三七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