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理财是喜还是忧?

所属类别: 个人理财 | 作者:《理财》记者 赵新江 | 来源: 《理财》杂志2014年第1期 |  2015-07-28 09:31:32 
0

 No.1媒体策划总监  司超峰

儿童理财班是商家赚钱的手段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尤其是小学以前的阶段,还是应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兴趣为主,所谓儿童理财班,纯粹是商家挖空心思赚钱的手段而已,在笔者看来,根本没有必要。有一则经典的故事广为流传,美国豪门洛克菲勒家族让自己家的孩子通过家务劳动赚钱,擦皮鞋多少钱,拖地多少钱,笔者想,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性格,教会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是生在大富之家,也不能不劳而获,归根结底,这是培养人生观,而不是理财技巧。

孩子关于钱财的人生观是本,而理财技巧是末,切不可舍本而逐末。

至于利和义,笔者倒认为大可不必把它们对立起来,富人舍利取义的大有人在,而穷人为一点小利反目成仇的更是大有人在。义和利并不是敌对关系,相反,只要培养出来一套正确的财富观和人生观,两者是可以统一的。所谓义,是一些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底线原则,可以和钱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只是我们生活在经济社会,凡事牵扯到钱的几率太高而已。对于孩子来说,培养正确的财富观一定是靠父母和家庭,而不是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家人对待钱的态度可以影响孩子,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拥有正确的金钱观,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金钱观,至少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来这一点。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人生在世,要遵守道义,追求幸福。金钱不可以突破道义,而金钱的获得和舍弃不过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而已。

切不可急于求成,过早给孩子灌输所谓的理财观念,更不要期望孩子因此而成为未来的富翁,这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而已——奥数冠军未必能成为了不起的数学家。对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健全的人格、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远比理财技巧更为重要。

No.2大学教师  赵宏涛

国学教育让孩子受益终身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国学院院长纪宝成说:“当下我们社会上出现的急功近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现象,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不时冒出一些荒诞、浅薄的文化现象,这些都与传统文化的断层、缺位有很大关系。”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家长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和学习我国灿烂的文化精髓,远离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远离拜金主义。社会上的各种理财培训班,反而让孩子们感受到金钱万能,这个时间倒不如让孩子多学国学,为一生所用。

一位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和家长都自动形成了几个群体,坐高档车的、坐普通车的、没车的。不同群体的孩子在一起玩儿,不同群体的家长在一起联系。”另一位家长也告诉笔者:“听孩子说,他们做游戏时需要有个‘领导者’,谁家的车好谁就当‘头儿’,这对家里没车的孩子是一种伤害。”

笔者在想:为什么这种金钱物质至上的攀比心理会在幼儿园出现?社会风气是一,而家长的教育观念最令人深思。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以身立教。古人告诉我们:“君子之义,小人之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我们应以实际行动去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笔者以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的话告诫家长: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国学《三字经》),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

No.3财经编辑  陈豫

孩子学理财刻不容缓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一个人的理财观念需要从小培养。中国的家长们总是望子成龙,将父辈没有完成的宏愿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将来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就,但是,却偏偏忽略了财商的培养。

西方国家大部分家庭都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以色列犹太人的理财教育中,关于金钱最为重要的理念是责任,就是要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要懂得节俭,还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英国大多数银行都愿意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特别账户,方便儿童存储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

“股神”巴菲特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就非常独特而有效。《与狼共舞》的导演彼得·巴菲特是巴菲特最小的一个儿子,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在金钱方面管得很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一个飞机模型比赛,为了能够参赛,彼得就去父亲的公司里做了15天的清洁工赚钱,买了一架飞机模型。巴菲特的孩子从小的零花钱也都是通过“贷款”的形式获得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一直是巴菲特家族的家训。

教孩子理财关键是要让孩子有正确对待金钱的意识就可以了。比如,钱是怎么来的,要怎么合理地制订自己的花钱计划,钱不够花了要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其实,理财意识的培养是和人生的价值观密切联系起来的。只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培养合理花费的习惯,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经济浪潮起起伏伏,唯有价值观才是最稳定的货币,如何生活需要后天培养,理财是明白如何生活的第一步。

No.4职专教师  刘智英

别让“儿童理财风”扼杀孩子的童趣

小区门口有一家银行,六一期间,银行在门口拉起横幅,推出儿童理财产品,引来不少人围观。一打听才知道,所谓的儿童理财,只不过是以儿童的名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罢了,其操作方式、销售规则等,与普通理财产品完全一样。

作为一名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对时下这股“儿童理财风”甚为担忧。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为人处世应“以义为重”。小小年纪,就舍义而取利,把互帮互助的纯真同学情庸俗化,实在不是一件值得颂扬的事!

世界文化演进的节奏已开始进入所谓“后现代”,西方的中国文化热也在逐渐兴起。现在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人和自我的关系并不那么和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现代病”的症候。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能够很明白地看出病症之所在,它至少具有某种诊断的作用。就此而言,应该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是睿智而深邃的。

对于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观念。直至现代,提出的诚信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中仍体现着重义的趋向,也是处理市场条件下义利关系的准则。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源自中华文化重家族亲情的特色,从处理兄弟关系发展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先秦儒家常“仁义”并称,行义是进仁的重要途径。

所以,笔者认为理财的技巧是不需要过早地教给孩子的,因为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而且是需要不断实践来完成技巧的提升,这对于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也是不现实的。过早让孩子接触理财知识,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童趣,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No.5心理学研究生  王海霞

孩子心理不要被“钱”扭曲

近年来,我国社会上悄然出现一种现象,孩子似乎从幼儿园甚至出生开始,家长便被琳琅满目、势如潮水般的各种培训班、兴趣班围追堵截。如果单从孩子兴趣出发,不带有功利色彩,也便无可厚非。但听说最近还有一种针对小孩儿的理财班,笔者不禁哑然失笑,同时对家长和孩子也有一些担忧。

其一,教育是对以后生活的准备,孩子什么时候才会有自己的“财”需要“理”呢?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大学毕业工作之后。

其二,对于初中以前的孩子来说,其心理发展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即主要靠感知觉获得大脑丰富的刺激。孩子学习理财就是拔苗助长,伤的不只是您口袋里的钱财,或许还有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其三,我国传统教育,便是“德”的教育,重义轻利,自古以来书生都是穷的,和“铜臭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慢慢进入了“以钱代言”的时代,金钱成了成功的代名词和度量衡,拥有的财富越多,便越有身份、越有地位、越有权力、越有名气……讲理财,横竖离不开一个“钱”字,无形中还会给孩子传达一种 “金钱至上”的观点,对于没有区分力和辨别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于朦胧阶段的小孩子来说,当他们有了“钱是个好东西,钱很重要”的感觉之后,就会无形中把追求金钱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很容易急功近利,甚至走火入魔,误入旁道,不是有句古话叫做“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吗?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被“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点蛊惑,其实真正的财富,只是成功的副产品;也或许财富和幸福无关。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多着眼于孩子的幸福生活,不要让你的“目的”成为孩子们的压力和负担,但愿笔者的担忧是多余的。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