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申遗的生意经

所属类别: 职场 | 作者:《理财》记者 赵新江 | 来源: 《理财》杂志2014年第9期 |  2015-08-03 09:46:41 
0

 龙继辉/评论人

一个物有所值的“买卖”

重金申遗,到底值不值?这是一个让人特别纠结的问题,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是笔者坚信:重金申遗,就像小品《炒作》里的经典台词一样——“真值”。赵本山的小品《炒作》讲述的是公鸡下蛋经过炒作后,公鸡就“山鸡变凤凰”的故事。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炒作的功效确实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就有某事媒体一炒作,就红得一塌糊涂的怪现象。

重金申遗,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其实就是一场炒作的游戏。什么叫旅游?人们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答案:“旅游就是从一个厌烦的地方走到另一个让人厌烦的地方。”那么,旅游者的下一个“驿站”到哪里,就需要人们循循善诱地去引导。俗话说“好酒也怕巷子深”,重金申遗,能把一个稀松平常的旅游景点打造成一个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何乐而不为呢?

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红利。绿色的红利才是最赏心悦目,令人心旌摇曳的红利。而重金申遗,有一个重大的开支就是对景区山水、景观的全方位打造和升华。能够申遗成功的,哪个不是桃花盛开的地方?哪个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景连连?

笔者赞成重金申遗,但绝不赞成以重金申遗为幌子,搞铺张浪费,甚至大搞以权谋私,这种歪风邪气与“四风”问题格格不入,必须坚决刹住。不要申遗一举成功了,干部却成片倒下了。因此,笔者建议,重金申遗不仅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而且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和廉政风险防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重金申遗成为物有所值的“买卖”。

潘明亮/媒体人

“重金”背后弊病多

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惜血本重金申遗,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笔者归纳起来最核心的原因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传统工业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加上全社会对环境、生态等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作为“无烟工业”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看着“先走一步”的传统景区财源滚滚、人满为患,其他地方的政府领导难免会“红眼病”。在如此白热化的竞争中,申遗在某些官员的眼中,就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登天捷径。

其次,巨资申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是政府官员根深蒂固的政绩观在作祟。在我国现行的官员选拔任用体制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已经是当官的最高境界。在短短数年的任期内,不搞出点名堂来,似乎也没办法向上级领导和地方百姓交差。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一旦申遗成功,似乎就有了“世界级”的政绩,就有了提拔升迁的资本。上可以向上级领导表功,中可以向其他同僚炫耀,下可以向地方群众交代,花钱买名,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也!另外,在巨资申遗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大量资金的投入,为权力寻租和滋生腐败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所以,申或者不申,遗产就在那里,能存在多少年,还是取决于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把申遗当做一蹴而就的捷径,实在可笑;如果把申遗当做政绩工程甚或滋生贪腐,那就不仅可笑,简直可怕了。

王建丽/公司经理

量力而行是关键

世界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申遗成功,的确是荣誉和自豪。但申遗却需要量力而行,不能置民生工程于不顾,最重要的是,申遗的目的不能过于功利,不能为了申遗而不择手段,要知道,申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遗产,而不是想从中挖掘更多的利益。

反观当下各地申遗行动,至少存在这样几种倾向性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重形式上追求进入“世遗”名录,轻实质上的保护、开发、利用,似乎申遗成功了,就可以躺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光鲜名头上睡大觉了,而很少或没有投资必要资金,落实维护、修缮、开发等措施;二是申遗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旦成功往往意味着景点门票大幅上涨,或炒热附近地产经济,甚至反而对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破坏性开发,完全走向了反面;三是功利性极强,不管是否具备条件、有没有必要,纯粹为一个虚名而不惜大把烧钱,有的甚至别出心裁搞捆绑、打包申遗,以满足官员的虚荣心和政绩欲。

申遗本是为了保护,并不是追逐经济利益的捷径。我们无法去深究背后体制的缺憾,只希望申遗能够回到最本原的出发点,通过大众对申遗的关注,提升政府、人民对人类自然文化的珍视。

冯骥才曾经很痛心地说,中国申遗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审遗”。申遗是保护的开始,不是开发,不是创造,更不是打造。然而,诸如“张家界架设观光电梯事件”“曲阜孔庙水洗事件”“故宫星巴克事件”等事件,已经在无情地摧残着“遗产”的灵魂。

祖丽军/教师

“高烧”之后需降温

近年来,全国掀起申遗热潮,各地以重金打造申遗项目,所花费用之高令人咋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地方部门的盲目跟风和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是根本原因,申遗的本意是为了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而在一些地方官员看来,有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金字招牌,就会抬高景区身价,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提高门票价格,这样财源便可以滚滚而来,同时,作为面子工程、城市名片,申遗成功也是其捞取政绩的重要砝码。

为了申遗成功,一些并不富裕的地区不惜血本,斥巨资,举巨债,不顾当地民生发展条件,过度开发,一旦申遗成功便会迫不及待地捞回成本,将昂贵的成本转嫁到游客头上,不少申遗成功的地方门票价格都大幅上涨。例如福建土楼,上调幅度从40%至300%不等;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6处景点门票价格上涨一倍;张家界、武陵源门票价格也贵了一半,这种功利性的申遗引起游客的严重不满。

有些申遗成功的地方因缺乏过硬的保护措施而屡被警告:北京故宫、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被要求整顿;武陵源只重迎客,无视保护,景区内宾馆设施泛滥,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肃批评;张家界更是因为过度开发旅游,建起几十万平方米的旅店,形成“山中小城”、“天上街市”,被世遗委员会黄牌警告,不得不斥资3亿元进行整改。

申遗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如果变为经济利益和政绩的资本,那么这种劳民伤财的重金申遗,不要也罢。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库克发苹果公开信不会给美国政府开后门
一大波SUV和新能源曝大众未来规划
路特斯发布Elise Cup 250官图
宝马84万辆车存伤亡隐患 在美召回
险企布局税优健康险 市场前景可观
多家银行推出线上转账免费套餐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