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隆头
我找到一个好地方---湘西隆头。
不知有没有人到过湘西王村(芙蓉镇),当年刘晓庆和姜文在次拍电影《芙蓉镇》,随即闻名于世。游客纷纷来此追寻原始的湘西风情,
其实在我眼里,王村只能算是一个普通湘西的小镇而已。论到韵味,与它上游的隆头相比,差了远去了。
湘西是一个很古老的地方。这里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民风淳厚。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和《大山里的人生》便是最好的注解。
从湘西保靖县乘船,逆酉水(古称白河)而上便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尽管是那种破得不能再破的小机帆船,可你的注意力马上会被沿途风光所吸引而不再理会那隆隆的马达声。
河水清澈见底,两岸山势峻峭,古木参天。偶尔露出那么一两户人家。这些人常年以打鱼为生,每天一二十元的收入让一家老小过的悠然自得。碰到阴雨天,他们的家便隐约在云雾之中了,让分不清他们是人是仙。
途中会到一个叫拔茅的临河小镇。这里的宁静即将被打破:湖南省的重点工程碗米坡电站已在这里开工,三千建设者已把这里的几个山头削平。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船过拔茅,水流顿时湍急起来。一个接一个的滩泛着雪白的浪花。机帆船开足了马力仍无济于事。这时船老大从仓里取出缆绳,乘客也会意地纷纷下船,在岸边排成一行,拉纤上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默契。
如此几次,暮色中,前方两河交汇处,一座原始古老的小镇露了出来---隆头到了。
船近隆头,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两河交汇处的石滩。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不是卵石或沙子,而是大快的青石。而且多是斜着指着天空。岁月已把石头侵蚀得斑剥。多少年来他们就一直那么倔强地立着,就象湘西的汉子。
在这片石滩的尖上,也是乱石最密集的地方。听当地的老人们讲,这里原先最高的一块石头酷似一座昂立的龙头,而且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涨多大的洪水,龙头会随着涨落。一直没被淹没。该地地名亦来自于此。每年的端午节,方圆百里的人们都会来此杀猪宰羊,给龙头挂红披彩,祈求平安。可惜这尊被当地人奉为神灵的龙头毁于“破四旧”的年代,留下的只是老人们茶余饭后给后辈们的描述了。
船码头就在龙头边。下船走过石滩,便上坡。这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街,清石已被磨得光亮。两边是那种老得快跨掉的吊脚楼,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堂屋中见有火塘的那种。我们到时,正值晚饭时间。家家户户的火塘都烧得很旺,柴火烟上升处,挂着一块块滴油的湘西腊肉。老人们斜靠在半敞的门边,半眯着眼,悠然自得。小孩子们正利用饭前最后的一点时间玩耍,是那种很安静的玩法。远处传来鸡叫声。一切显得宁静而悠闲。
我们投宿在小镇里据说是条件最好的旅社。房间设施很简陋,但倒还干净。我选择这里是因为一推开窗,整个隆头尽收眼底。从上面俯瞰码头上的石滩又是另一番景象。
旅社老板姓张,一个很典型的土家汉子。祖祖辈辈跑船为生。他自诉跑船到过上海南京,还差点被远洋公司看中。现在他的四个弟弟还在跑船,我们今天来就是坐的他二弟的船。
晚饭是火锅煮的鱼。是从渔民那里现买的,新鲜得很。和豆腐一起煮,这叫“河水煮活鱼”。只半个小时,汤变得象牛奶一般。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酒是当地老百姓自己酿的包谷烧。很醇,且不打头。张老板不时进来问要加什么菜,我们邀他喝一杯,他憨憨地笑了:“我们是拿碗喝的呢”,退了出去。
饭后结帐饭菜酒一共20块,不由的我们瞠目了。顺便问问房价,5块一个人!!在这里人民币跟美元一样值钱。
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又穿过了那条石板街。此时天还没黑尽,但沿街的家家户户多已关门,屋里传来电视的声音。
此时的石滩更加寂静,河里的渔火却多了起来,是鹭鹚捕鱼的那种。一切都是静静的,摆渡的船也休息了。
清晨我是被报晓的鸡叫醒的。(这种感觉久违了)整个古镇被笼罩在雾色之中,晨曦在阳光的照耀下和着升起的炊烟不断地变幻着颜色。人们开始出门了。或是去搭船,或是去走亲访友,孩子们背着小小的书包去上学。小镇上的人都很熟,所以每个人都相互打招呼或是互相调侃几句又各做个的事去了。在这里每个人的动作都很悠闲,看不到紧张,也感觉不到匆忙。
阳光下的古镇依然宁静。
这里的房子基本上全是木头的,仅有的几幢砖瓦房是以前地主家的宅院,明清时候的,只剩下些残橼短瓦。但它们吸引了很多美院的师生和摄影家前来创作。
可能还有一年,随着下游碗米破大坝的建成蓄水,这里会更宁静---全部淹没在水底。
后记:断断续续终于把这篇游记写完。文笔有限,远远不能尽现隆头的美丽,是为憾。
湘西的美丽在于她的古朴神秘和宁静。要解读湘西,隆头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