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墓与包公祠
寻根觅祖乃华人之传统的美德。在古代,人们更保留落叶必得归根的境地。即使是鼎鼎大名的包青天--包拯,也不例外,在合肥的市中心,就留下一座以传统建筑为布局的包拯墓园。
包拯在北宋时期为官,曾官拜枢密院副使,病逝于宋仁宗嘉佑七年,谥孝肃公,故合肥的包公墓又称"包孝肃公墓园"。这里埋葬着包拯和其妻妾,还有家族中几个主要的成员。据说,包拯病殆于宋都开封,次年宋仁宗钦命其女婿护送灵柩返回合肥老家安葬,以圆包公落叶归根之夙愿。
包拯的墓室是1985年开始重建,1987年竣工,前后历时两年。园内的建筑按照由东向西整齐排列。主要的建筑有大型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门、享堂。大型照壁上,是方绍武的楷书"包孝肃公墓园"。子母双石阙则是官阶的象征,设在主神道前,高度为6.4米,在古代只有为一品官才能有在墓前建造石阙的殊荣。
神门之前是石虎、石羊、石人组成的石刻群,是官禄的象征,神门门堂上悬"无畏无惧刚正为民"八个大字,此匾为谷牧所提,笔力刚劲。神门后是享堂,亦称"香堂",为三开间深二间的单檐蝎山结构建筑,设有包拯的神龛,是供后人祭拜包拯的地方。堂内悬匾三块,都是出自名家之笔,刘海粟的"正气凛然"、赵朴初的"清正廉明"、刘炳森的"为政者师",各有截然不同的风格。
享堂之后是包拯的坟墓,墓前设有石烛台一对和石香炉一座,称为"三供"。这是古代的封建礼治,只有皇帝墓前才能够设置"五供",即以上三供加石花瓶一对。包拯曾先后出任端州、扬州、庐州、池州知州;江宁府、开封府知府,以后又迁升监察御吏、御吏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由于包拯官阶最高为枢密副使,故墓前的石碑上刻"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之墓",包公墓呈拱起的半圆形,高5.2米,宽15立方米。墓前的灵台,供有游人前来瞻仰的鲜花。
在包公墓园内除了包公墓以外,还有附葬区和包拯墓室。附葬区有包拯的夫人及嫡系子、孙墓葬,共五座。包拯墓室在附葬区东侧,沿石阶而下,两旁是《廿四孝图》和《指引图》,包拯于1207年考中进士,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离家乡,辞官赡养父母,双亲相继逝世后,于墓旁守孝三年,后才再重登仕途。以包拯对父母之孝心、对黎民百姓的爱心,在其墓道两旁雕刻《廿四孝图》实为对包拯持孝道的褒扬。包公墓重建之时,包拯的旧楠木棺材,已经腐烂不堪,在重修墓室的时候,修建委员会特别南下到福建漳州市去寻找楠木,由于楠木是珍贵的木料,整株的楠木桐实在难求。但机缘巧合,在一个包姓伐木商处存有整株的完整楠木。经过验证,原来包姓商人竟是包拯的支系后裔。包姓商人本欲将楠木桐捐献,后经修建委员会讨论,终谢绝其好意,决定向包姓商人购买。此事在合肥曾经传诵一时。
包公墓从主神道、石像群、神门、享堂到坟墓,形成一个有系统的仿古墓陵园。但是重建这座墓园的目的何在?是为了表扬包公的忠孝之道?还是为合肥市增添一新旅游景点?还是为了在中国重建一座人们前所未见的古代高官陵园?这些问题,在我回到华大后还一直在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