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节
简述
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五炮。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花炮节主要内容是抢花炮。花炮由一铁筒制成,内装火 ,炮口放一直径4厘米、用丝线包扎的彩色铁环,铁炮放在鼓楼场中央,举行简单仪式后,即下令点燃花炮,一声巨响,铁环飞向高空,双方队员争先恐后去抢。场上允许挤、抢、护、拦、传,但不能有伤人动作。能够将铁环送上主席台一方为胜。花炮一般一场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们认为一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旺。所以每一炮双方都会拼命夺抢。花炮节是侗乡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到节期,方圆几十里的各族群众都来参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组织抢炮队。抢花炮据说有数百年历史了。
传说很早以前有个侗家姑娘在河边打死了水蛇,救了一条小花鱼。一天,姑娘到河边洗衣,看到龙王的女儿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并上前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来人间娱乐,龙王知道后将她关了起来。侗家人便聚在江边撒花以怀念龙女。久而久之,演变成花炮节。
贵州省施秉县白洗一带的苗族每年农历二月中旬要举行芦笙会,节期三天。节日期间,附近各地的苗族也来参加。活动先在白洗的长山寨开始。当天,附近村寨的芦笙队便在有声望的老人带领下,在长山的古爬坡顶吹奏芦笙,祈求风调雨顺。第二天,活动挪到屯山寨的芦笙坪,除了吹芦笙、跳舞,还有斗鸟、赛马等活动。
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旱地裂,五谷不长,人们求龙龙不应。后来偶尔用竹筒吹着求,龙才闻声而来。此后,这一带的苗族便规定,生活在河边的苗族划龙船求龙,生活在高坡的苗族吹笙求龙。因当年是在古爬坡吹竹筒请来了龙,故现在活动先从这里开始,只是由过去的吹竹筒改成吹芦笙。原来附近村寨都过这个节日,后来因为白洗富裕,有接待来客的能力,才确定集中到白洗举行。
中国浏阳国际花炮节是中国烟花爆竹行业最盛大的节会。首届花炮节举办于1991年,截至2009年已经举办了八届。自2001年第五届起,花炮节确定为两年一届,第九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节将于2009年5月22日至5月24日举办。
每一届国际花炮节都云集了大量国内外客商。作为全球烟花爆竹主导产区——浏阳所举办的节会,各地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也踊跃参与。花炮节有两大重点活动,即大型文艺焰火艺术晚会和国际焰火燃放比赛。花炮节强调明星效应,历届大型文艺焰火艺术晚会都是众星汇聚,黎明、孙燕姿、那英、梁静茹等众多一线明星都曾登台演出。国际焰火燃放比赛也体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国内最主要的燃放赛事之一。
燃放比赛一直坚持走艺术性更强的音乐焰火燃放表演路线,强调音乐与烟花艺术性结合。艺术焰火燃放比赛也有着很强的国际性质。既有法国JCO、德国WECO、澳大利亚ProFormance Pyrotechnics、香港港星烟花等国际一流队伍,也有东信烟花、熊猫烟花等国内高水准燃放队伍。
此外,还有诸如创“全球最长鞭炮”世界记录等各类型活动。而国际烟花协会年会、全国烟花爆竹主产区协作会议也会在花炮节期间举办。
节日概述:抢花炮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三月三的最重要的活动,如小镇一样有着百年历史。三月三又名“上巳节”,时间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又叫“元巳”。侗族在这一天要燃放花炮,所以又称花炮节。花炮是侗族三月三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应是侗族的娱乐狂欢,在侗族居住的广西、贵州交界地区更盛行。每年在都柳江边的小镇富禄都要举行盛大的抢花炮活动。
美好寓意: 富禄 “三月三”花炮一般分为三个炮,在历史上都赋予一定的民俗含义:福禄寿禧、升官发财、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等。如今每炮已赋予团结、胜利、幸福等新的时代意 义, 但民间普通接受的是传统含义,其传统祝福意义更深入人心。侗家人心灵深处认为,谁抢到花炮,那一年就能得到神灵的祝福庇佑。经过上百年的沿袭,这样 的信念已成为侗族信仰的一部分,这就是人们拼命博取这个小小花环的原始动力。不能上升为“文化”的节庆,是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经久不衰的富禄乡花炮 节,正是拥有传统宗教信仰文化内核作为支撑,所以传承了数百年。
文化影响:素有“东方橄榄球、中国式狂欢节”美誉的富禄“三月三”花炮节是三江县 境内侗族和各民族共同欢度的盛大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生命力强,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其规模大,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浓郁,在桂黔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 较高知名度和盛誉,每年都吸引了数万各族同胞和游客前来参与和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