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帖学”书法特展
“清代帖学”书法特展
《天马赋-背仿米芾》 沈荃
1/11
2/11
3/11
4/11
5/11
6/11
7/11
8/11
9/11
10/11
11/11
展览时间:2015-12-01 - 2016-02-28展览城市:江苏 - 南京展览地点:南京博物院参展人员:沈荃 笪重光 姜宸英 汪士鋐 何焯 张照 刘墉 王文治 梁同书 翁方纲 永瑆展览介绍
清代书法的发展演变,有其十分独特之处。乾、嘉时期,学界出现了推崇碑版刻石的倾向和风气,并在阮元的倡导和包世臣的鼓吹下迅速兴盛。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且有书学理论依据的审美趣味,它打破了以往尊尚法帖墨迹的传统。清末康有为将这种推崇碑版刻石倾向的书学理论和创作风气命名为“碑学”,而将过去传统的书学理论和尊尚法帖墨迹的创作风气称为“帖学”。“帖学”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与“碑学”相对,如若没有“碑学”,根本无所谓“帖学”之名,因为“帖学”之实早已存在,并且成为经典。
刘恒先生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进一步指出,所谓的“帖学”,是指“宋元以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献之及属于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书风的书法史观、审美理论和以晋、唐以来名家墨迹、法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
以兹考察,清代帖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雍正以前,是明代帖学的延续阶段,主要是崇董书风,代表书家有亦步亦趋的沈荃、孙岳颁、高士奇、査昇、玄烨、陈邦彦等和力图摆脱的陈奕禧、有“康熙四大家”之誉的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等,总体未超出元、明范畴;第二阶段是乾嘉时期,是清代帖学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一大批帖学名家,以张照、刘墉、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永瑆为著,清代帖学书法达到最高水平;第三阶段是道、咸以降,是清代帖学的衰微时期,亦有不少帖学名家,如李兆洛、李宗瀚、吴荣光、郭尚先、林则徐等。
清代帖学由盛而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经典作品价值取向的转移;二是对近世名作的盲目崇拜;三是刻帖泛滥与金石学复兴对取法的影响;四是书法教育和品评的缺失;五是清早期书论的悖误。而在近现代史上,人们对清代帖学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碑学一统天下的清末民初,多数人对帖学嗤之以鼻,即使是当下,仍不乏全盘否定者。但其间亦有平和冷静者,如沈曾植、杨守敬等,他们并不否定帖学。其实,碑学的狂热已逐渐退去,当下的我们应当以冷静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客观地看待清代书法问题,而不应该再盲目地跟风。平心而论,虽然帖学在当时的战场上丢失了主阵地,但是清代帖学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仍发挥着影响。
南京博物院拥有丰富而完整的清代帖学书法作品,其中全面涵盖见于中国书法史的数十位清代帖学名家和上百位虽不以书名但却有颇深书法造诣的官僚、文人之作,乃至部分碑学家的帖学之作。此次精选近三十位清代帖学名家之作予以集中展示,试图勾勒出清代帖学书法的发展脉络,待您品味。
责任编辑:赵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