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青:将世界纳入胸怀的行脚走笔
从初春到寒冬,8所院校鉴证了今年校园行的热点、爆点、笑点。2015年12月15日,“常青藤计划·芭莎艺术校园行”校园行最后一站在广州美术学院画下圆满的句点。除了感谢每一站的艺术家,我们也非常感谢怀揣艺术理想的莘莘学子,其中甚至有人追随着我们听了今年每一场校园行的讲座,我们会积攒着大家满满的期待与热情,来年为大家献上更激动人心的艺术项目!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 吴卫光:“我记得在《芭莎艺术》创刊第一期里写着‘艺术改变中国’,在当今网络媒体时代,《芭莎艺术》开辟了艺术走进校园这样的一条路,对于同学是极大的荣幸。”叶永青:“我这几年的经历,包括不停的游走,是为了看这个世界,是为了形成一种观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包括我和我们的同学都能够有所积累、建立起世界观。如周梦蝶所说:‘世界小如鸽卵,我轻轻将它拾起,纳入胸怀’。”

讲座时,叶永青首先介绍了自己世界各地的工作室,近年来的3个个展《时间的小偷》、《藏在草间》、《大观·北回归线》中的作品,最后跟大家介绍了他在川美的田野调查课程。这些经历串联起了他的艺术生涯,如何在行走中慢慢积累,又如何将这些点点滴滴渗到了笔尖下、画纸上的创作。
《时间的小偷》——2014叶永青个展
“不知道谁说过,画家是时间的小偷。从飞逝的岁月里捞出一些碎片,从劳碌生存中得一点闲暇,根本上讲文化便是空隙的产物,这样绘画的根本是悠闲的艺术。艺术不只是感觉的事,而是表达的事。不寻求这条出路,再灿烂的神话都将疲软、崩塌。我所知中剩下的一切,变成了我的墨水。那么,我可以写我的废墟了。”




《藏进草间》——2014年叶永青个展
“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的故乡,这个故乡有名字,在大地上可以找到。能够安置人的生和死、身体和灵魂的地方,才能称其为故乡。中国人共同的故乡是乡村。田园荒芜,爱恨入土之际,野草仍然生长,乡村只有藏进草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万叶枯荣,谁比谁更久远?只有土地知道,而土地——最后不免也被青草统属!而艺术不谛是一点点地在日暮乡关的烟波之处,寻找的纸上还乡。
我的故乡已经藏进草间,让位给人们心血来潮大兴土木的种种事物,过去让位给现在,乡村让位给城市。画在手工纸本上的颜色的涂与写,是写给故乡的抒情诗:关于季节的咏叹、歌颂烟火和草根、大树与河流、山峰下的田野村舍、盛放的鲜花与飘落的树叶,飞快流逝的风景和世道人心……”


《大观·北回归线》——2015年叶永青个展
“一个冬日的上午,沿着北回归线,我终于站在台湾的花莲,花东纵谷的田涛与波澜壮阔的太平洋,左脚踩着热带,右脚踩着亚热带,多变的风景恰似戏剧人生,亦宛如置身历史阶梯。。。。。。一次次的离井离乡,仿佛能走进喜爱的宋朝,倏忽又回到生活的当下,游玩于反差与颠覆之间。随着北纬23.5虚拟的线,是生活的延伸,也是画笔的延伸。用极细致繁复的慢笔,一点一画描绘出制式却抽象的线条,刻意呈现出不经意的率性,于文人情操与戏剧人生中穿梭自如。从年初的孔雀故乡开始,到冬日暖阳的太平洋,最后年底回到大理,断断续续行脚走笔,用了一年连成了一条线。
最终,艺术家就是被放逐在自己创作的语言中,语言才是通向未知的道路,这个道路的每一个点,每一个站都是我的故乡和祖国。故乡和祖国永远在前方等着我。”





坚韧的源泉——关于“乡村田野调查课程”
“从2010年开始,我开始在大理开设乡村田野调查课程,以田间和乡村为场景并以人文、礼仪、风俗、建筑、民间艺术、历史以及新农村改变为教学课题。通过‘乡村田野调查课程’打开的视野,我与同学们行走在乡间田野,寻找、观察和发掘的是,在某些属于本能的举动中却蕰含着农村的秘密,那经历了几千年仍未消失的坚韧与力量,那留存诸野的礼仪中尙存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乡镇文化和乡村精神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乡村不应仅被视为生产的场所,更是可以重新回归生活的家园。生活体验、材料采集、社会实践、研究分析、知识谱系和艺术感觉之间的关联性共同形成田野调查的方法和目的。在我看来,乡村天生具有一种慢的能力,重新开启乡村的视野,回到赭石翠绿的大地。就是为了寻找另一种尺度和一个新的距离,观察和衡量这个我们以为了解的世界。”




Q&A环节
叶永青老师刚刚讲完自己的创作和教学经历,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问问题,大家都希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Q:您作品的鸟是有什么象征意义?
A:鸟是一个特别容易给人多意的象征。其实画鸟或画花或花山水,在中国都是一种题材,这些对象的本身就是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寄情山水,花鸟明志,是文人的自画像。鸟本身有很多意义,我是用鸟的符号,把一些自己的新创作方法融进去,大家觉得那些大笨鸟可笑、丑,但其实画成的方法才是我们需要经验后走上去的那一层。今天都是主题先行,过分注重主题的意义,我不是象征、表达自己的经历或者故事,我认为它还有别的东西。
Q:您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
A:做任何事都会有一个你的载体,想要达到一个心手合一的过程,我不把自己当作职业艺术家,行脚走笔是我这几年的一个方式,在路途中的方式,共同构成了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我希望我的绘画里有文字的东西,有故事性,这也是我的野心。我现在也在用业余的材料作画,我的工具材料都是非常简单,一支女生描眉的笔和几瓶丙烯颜料,干净和方便,我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更像我现在的生活。孔雀是我过去的故事,上河会馆是我曾经特别想要抵抗社会的过程,《种花集》是我现在的生活,享受现在生活中剩余给我们的东西。
Q:怎样在旅行中,不熟悉的环境里感受到深层的东西?
A:学艺术的过程中熟识的东西往往会变成一个老茧,遮蔽你的目光。我可以在不同地方生活,不是因为我在北京就变得显赫,也不是因为我在大理就变得隐居,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舞台,是我们可以把心打开去感受的地方。我们所说的城市,无非给我们两个东西,一个是繁荣一个是舒适度,不同的城市和地方体现出来的繁荣跟舒适度都是不一样的,北京舒适度和繁荣体现在权力,大理的繁荣和舒适就是乡村生活,重庆的繁荣就是身体要好。不一样的东西,你要不一样地去感受,不一样地去接触。
Q:您对有金钱来区分美术等级有什么看法?
A:我有看法,但是我的看法不管用,每个人都是创作者,名气也好匠气也好,艺术创作的成本都是可估算的,但为什么说艺术是无价的?就是因为艺术的精神行性,还有场所,这就是价值的产生,无关材料类型,而是艺术家他营造了什么样的场所精神。场所和精神是不可复制,任何钱和资本都买不到今天的场所精神。艺术家的作品正是这种特定的场所精神的记载和反映。
Q:在创作的时候是否会考虑别人怎么看?
A:创作者都是孤独的,都是个人的,世界上再强大的资本都不可能帮助一个作者完成他要完成都东西,每个创作者在创作是都在假设内心认同他们的观者,艺术作品最终离开作者,走向历史,走向时间。艺术有神秘的来处,有自己的归处,倾听自己的声音,安静的完成自己的创作。
“芭莎艺术校园行”是由《芭莎艺术》创办的年度公益活动,迄今已成功 举办四届,走访了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云南大学等 二十余所大学校园,邀请过数十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等艺术嘉宾在校园内开展讲座。除名家讲座之外,“芭莎艺术校园行”还采取推荐与自荐的方式 征集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投稿,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专业与权威的推荐平台,助力青年艺术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