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多方力量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
这两年,各种文博场馆和南京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逛馆看展,几乎成为与逛街、看电影一样平常的休闲选项。就拿去年9月举办的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来说,10天吸引参观者突破12万人次。曾经属于“小众”的博物馆和“阳春白雪”的文博展览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时不时想去看看。今年的南京市两会上,不少市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与文博场馆、博物馆教育发展有关的提案,大家都很关心南京的文博场馆如何叫好又叫座,如何提升留住观众的魅力。交汇点记者 徐昇
案例 市民排长队,展览人气爆棚
文博场馆,就像让南京人静心平和的“书房”。如今,南京的博物馆种类齐全,历史、自然、科技、艺术、人物、民俗及遗址博物馆应有尽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的“博物馆网”,也拉近了与南京市民的距离。
去年清明小长假期间,南京博物院举办“飞越欧洲的雄鹰——拿破仑文物特展”,虽然连降大雨,三天假期共迎来5万多名观众。尤其是4月5日当天,由于观众太多,展厅一度达到饱和,南博不得不对参观客流进行限制,广场上冒雨排队等候的观众队伍长达200多米。
去年9月17日-26日,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毕加索、莫奈、梵高……50件国际艺术大师原作集中亮相,10天吸引参观者突破12万人次。其中,“向大师致敬II——国际艺术大师展”在19日和20日迎来了参观高峰,单日参观观众突破3万人次。那几天,国际展览中心A区门口的售票处和入馆通道排起购票长龙,不少市民一买就是五张票、十张票。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在南京有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大展很难得,可以约上亲朋好友和艺术大师来次“亲密接触”,一起过一个有滋有味的双休日,非常有纪念意义。
南京市政协委员严陆根说,过去国内举办顶级美术展,选择的都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他当时就想:别的城市能搞,南京为什么不能搞?实际运作情况证明,南京办了两届展览,都很成功。有人算了一笔账,去年的大师展按照每张票价100元计算,仅门票收入一项就突破千万元,可谓叫好又叫座。“这样的大师展连续办10届,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就会不一样。”严陆根说。
数据 2020年力争建100座博物馆
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力争到2020年,在全市建立100座博物馆、每年举办200场主题展览、吸引3000万人次参观,积极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奋斗目标。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经省文物局批准设立的博物馆、纪念馆共计44座。按照类型划分:历史类场馆22座,艺术类场馆6座,综合类场馆9座,自然科技和其他类场馆7座;按照性质划分:国有博物馆37座,非国有博物馆7座;按照级别划分:一级博物馆2座(南京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级博物馆4座(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地质博物馆),三级博物馆4座(明城垣史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求雨山名人纪念馆、南京云锦博物馆),市属博物馆7座,初步形成“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
今年南京将进一步发挥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佛都文化等历史文化特色优势,做好南京城墙和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的规划和保护工作;推进文博场馆建设,新建孙中山纪念馆、东吴博物馆、南唐博物馆,改扩建南京城墙博物馆,提升改造渡江胜利纪念馆等场馆;此外,明年还将推进老门东地区及南捕厅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建设、科举博物馆及周边配套建设。
建议一 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
南京历史文化、科技教育资源之丰盛如同一座宝库,各种文物奇珍、科技创意、文创精品也许就藏身在市民走过路过的某条街巷、某个院子里,但这些宝贝只有让市民感受到、享受到,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留住观众。
除了公立博物馆外,南京还有不少民办博物馆。有的博物馆建立后,因运行经费不足导致无法正常开放,难以为继,即使开放也是陈列展览常年不变,自身缺乏“造血”功能,举步维艰;有些建立在景区内的博物馆,仅仅满足于旅游商品的销售;还有一些企业建立的博物馆,正逐步成为企业的产品陈列室。
位于安德门大街48号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在南京乃至全国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即使是这样一座创办多年的老资历的民办博物馆,平常也会出现零客流的情况。市政协委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表示,南京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民间力量不可少。目前,全市44座文博场馆,民办的只有7座。到2020年,全市建立100座博物馆,缺口很大。博物馆建设,不能忽视民办的,要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为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议二 全社会办馆,拓宽融资渠道
市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的林玮认为,博物馆的维护费用很大,政府提供的资金很难满足博物馆的需要,应鼓励社会力量办馆,拓宽博物馆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博物馆,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的闲置资金和力量,形成全社会办馆的热潮。
“尽管南京各种博物馆都有,类型丰富,但形成的旅游产品很单一。”林玮建议,可吸引大型旅游集团,让他们参与到博物馆的旅游经营和管理中。同时,政府可以制定新的激励政策,对资助和参与博物馆建设的企业给与适当的补偿,主要是通过税收减免方式减轻这些企业的压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推动当地博物馆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