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观点:纸媒遭遇的冬至或是另一个春天

所属类别: 投资指南 | 作者: | 来源: 新浪收藏  |  2015-12-23 08:48:17 
0

 

资料配图来自网络资料配图来自网络
   作者:子正君(新浪收藏专稿)

  前几天,子正君下班回家,看见妻子正坐在沙发上认认真真地购书,我感到很好奇,记得上回去书店看书,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我问她为什么想起来买书,她回答说:“算是对纸质书的小支持吧。”我知道,这与前几天关于“纸媒遇寒冬”的争论有关,纸媒今日遭遇的时期,可谓“冬至”。

  书是信息的载体,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书写文字的历史。自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利用文字来记载史实,人类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文字的发明也可算作是人类记录文明的开始。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一点也不错。

  从收藏角度讲,有关古代书籍的拍卖近年来也出现过热点的事件。在2012年6月,过云楼藏书上拍并成交2.16亿元,成为艺术品拍卖的大事件,亦被视为2012春拍十大看点之首。

  书作为一种纸质媒介,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信息,甚至是一种文化。如果说书是一个信息的“专卖店”,那么报纸就是一个信息的“超市”,它可算作是纸质信息的“集散地”。

  今日“冬至”,子正君想聊一聊传统媒体——报纸的前世今生。看看是否“冬已至,春不远”。

  前世之不忘 | 坎坷之后是光辉

  “报”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最早出现在汉朝,宋代时候称为“邸报”。但当时并不是现在发行的报纸,而是一种“官场情报”。由当时各地方的“驻京办事处主任”书写,主要汇报皇帝、宫廷的信息。比如皇上早朝的时候说了什么,哪个妃子受宠了,皇上最近喜欢读什么书,发了哪些诏谕等等。到唐代神龙年间,一个叫孙处玄的人说: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自此“新闻”两个字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单词,但还没有指代报纸。

《朝日新闻》刊载的有关当时中国的新闻

  日语当中的“新闻”二字只是表示报纸的意思,而表达“News”意思的词,其日语片假名的发音也是“News”。像我们所熟悉的1879年在大阪创刊的《朝日新闻》,如果完全翻译过来,其实是“朝日报”。还有《读卖新闻》,其实是“读卖报”。

清代《京报》

  邸报发展到清代成为了《京报》,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但也只能起到公告板的作用,誊抄一些官方向公众传达的资讯。这些“政治资讯”由发起于北京民间的报房各自抄录,统称为“京报”,都刊有各自的名号。最早的京报实物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一家名为“公慎堂”报房出版的。不知道日后会不会有拍卖“京报”的事情。

  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发行于南洋,距今整整200年。主要刊载宗教内容,其次是新闻、新知识。

  产生于清末(1872年)的近代报纸《申报》大家一定很熟悉,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也是《申报》报出来的。据说,这个杨乃武后来还成为了《申报》的主笔。《申报》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是不是跟现在的《新京报》“负责报道一切”有点像呢?

现在还在香港发行的《大公报》最初是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也就是著名导演英达的父亲英若诚的祖父。

  报纸作为“新闻纸”,没有观点怎么能行呢?光绪三十三创刊的近代报纸《京报》,就开始刊载政治新闻,敢于直言,并因此引出了案子被关闭。

清末《京报》

  这种事情从来也吓不到《京报》,在1915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世凯即将实行的帝制大加嘲讽。发表之后,该文就被《国民公报》、《申报》、《时报》、《神州日报》、《大公报》转载。

1915年,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在《京报》刊出。有论者评价曰:此文“对筹安会和袁称帝的打击,不下于蔡锷领导的护国之役”。

  还有一份《京报》是1918年由著名的报人邵飘萍和潘公弼创办的。

  《京报》是中华民国初年有影响力的民办报纸之一,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一年后中国北方各省皆有报纸代派处,1919年8月《京报》因屡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文章,被当时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飘萍逃亡到日本,至1920年曹锟、吴佩孚上台后才回国。同年9月17日,直皖战争后复刊。继续主张言论自由,关注社会和国家命运、揭露腐败为原则办报。及后,《京报》揭露事件真相报道惹怒了当权军阀,邵飘萍被缉捕、追杀。

  虽然《京报》屡遭坎坷,办办停停,停停办办,也许这就是一代报人为追求新闻理想而前赴后继的坚定意志吧。当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在北京联合创办报纸时,取名《新京报》,或许也是受到了《京报》报人的精神鼓舞。

  后世之永存 | 冬至之后是春天

  妻子是学新闻出身,对于报纸有着特殊的情感,当听说又一家纸媒《外滩画报》要在明年停刊时,心里总有些说不出的酸楚。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各种聚会当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转型”,认为纸媒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正遭遇着寒冬,如同今日之“冬至”。

  当前社会舆论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一种意见是说纸媒会日渐式微,最终消亡。有的甚至说纸质书由于价钱太贵,最后也会消失。妻子回复了一句话:“我不信一本书还抵不上一顿饭。”

  其实在子正君看来,这种类似的争论在之前就有很多了。比如说当时广播电台发展起来后,就有人说报纸会被取代,等电视发展起来后,就有人说电台会被取代。现在进入网络的蓬勃发展时期,有人说以后传统媒体都会被网络所取代。可从现在来看,这些媒体都还存在,并没有迅速消失,而对未来的预言就如同预测地震一样,至于它震不震,震后才知道。

老式收音机

  说这些言论的人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受众”这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众群也在进一步细分。一个媒体越来越多的对应的是某一类受众群,而不是整个大众,这也许也就是“分众”的概念。从“大众”到“分众”或“小众”,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老式电视机

  比如子正君听说的一个数据,美国的电台广告和电视广告的市场份额比例是7:3,而中国的相关比例是3:7,正好反了一个个儿。因为在美国,大部分的高级经理人、老板白天基本上都在车上,不是去赴约,就是在去谈判的路上,没事的时候经常会听广播来获取资讯或产品介绍。电台在美国不但没有被取代,而且其广告收入还在占有很大比例。

  虽然这两年网络对纸媒的冲击很大,但作为一类媒体恐怕也并没有那么容易消失。在子正君看来,对于一些纸媒的停刊,也许只是一个在社会大环境整体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一个被市场、需求挤压掉的“泡沫”。而当这些“泡沫”纷纷的破裂之后,坚持下来的也许就是一个个“久经考验”的精品纸媒。对于那些被停刊的纸质报纸、杂志,我们大可以以收藏的眼光来看待,买一些绝版的报纸,未来说不定还会有升值空间呢?

  传统媒体最主要的短板其实就是“慢”。在过去,说明一个信息传递速度,人们常常用“TNT”表示,注意,这里的“TNT”不是炸药,而是“Today's News Today”,今天的新闻今天报。但现在我们追求的是“NNN”,也就是“Now News Now”,现在的新闻现在报。这一点也正是新媒体的优势。

  其实网络在给予纸媒或说是传统媒体冲击的同时,也给了可参考的空间。网络从来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最有力的帮手。传统媒体只需利用好网络将自身的短板补好,就可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是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提到的“全媒体平台”。子正君由此想到,当各家报社、电台、电视台在成立各自的“新媒体中心”的时候,应该是想到了“如虎添翼”,而不是“自取灭亡”。

国画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退一万步讲,假如将来的报社最终无法摆脱停止出版纸质报纸的命运,那谁又会知道未来的报社不会变成“电子通讯社”呢?因为受众还在,新闻还在,不论技术如何进步,永远都需要提供新闻的机构、媒介、人。只有真到了传统媒体转型成功的那一天,也许才会明白,此时经历的“冬至”,同时也是又一个“春天”。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当今纸上美猴王”高峻岭书画展在郑州展出
姗姗来迟 奥迪Q7能否“瘦身”成功?
车史上的12月8日 斯柯达品牌引进中国
财报道| 粮丰价贱,大宗商品市场机会何在?
秋冬季的寒冷、无趣、不时髦,一件斗篷式披肩就完美解决了!
重工打造精致形象,冬季试试妙趣横生的搭配计划!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