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拿什么保护世界遗产
开平碉楼 --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
30年前,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30年后,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48项,总数位居全球第二。1972年诞生的《世界遗产公约》,目前有191个缔约国,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为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
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暨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周年成果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发布会同期,中国世界遗产图片展也在故宫建福宫花园举办,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不仅描绘了世界遗产的壮美,也直观展现了我国世界遗产30年来取得的成就。
《世界遗产资源手册》中文译本发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暨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项目主管古榕女士宣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的4本《世界遗产资源手册》的中文译本首次出版。
古榕介绍,《世界遗产资源手册》英文版出版于2011年至2013年,旨在对缔约国遗产保护部门、当地政府、遗产地管理人员等提出指导意见,让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妥善管理。
古榕说:“手册的英文版早已出版,但一直没有相应的中文译本。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翻译后,汉语读者能够接触这些指导文件,有效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管理处处长左小平发布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发展公报(1985-2015)》,该公报从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机制、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社会经济贡献、国际交流合作等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在自然遗产方面的工作和成就。
左小平说:“中国自古以来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不但保存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也创造了以自然为载体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公共资源,也是世界遗产重要的来源。中国世界遗产类型齐全,囊括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等全部遗产类型。从数量看,中国现有18项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这些遗产涉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9处、省级31处。世界自然遗产已经成为中国保护自然生态的标杆,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促进国际合作的桥梁。”
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副司长陆琼介绍,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和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周年发展历程回顾及相关专题的研究工作。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这支研究团队采访了十多位世界文化遗产专家,赴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地考察,获得长城、明清故宫建筑群等遗产地提供的相关材料支持。
全书包括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年来的发展情况综述、申请申报机制、保护管理状况、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等6个部分。终稿已经于11月中旬交付排版,预计年内正式出版。
旅游业挑战世界遗产保护管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项目专员卢叶表示,近年来,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中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排名第四的国家,据2014年不完全统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6.1亿人次,在2013年,仅涉及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世界遗产地的门票收入就超过100亿元。联合国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
“一方面,旅游给遗产地带来很多益处,发展中国家可以增加就业、减轻贫困;但另一方面,很多遗产地没有资源和经验来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卢叶说,
据他介绍,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旅游管理方式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对遗产本体进行保护,由专业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进行监测评估;其次,监测遗产地旅游对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遗产地社区居民的影响;再次,在此基础上,制定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的工作框架,并将这个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发布,对遗产保护管理机构提供相关工作建议。
对此,卢叶提供了一个设想,从2016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世界遗产地特色运动会,把遗产保护与体育旅游相结合,作为全面展示遗产地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介绍,学院从事可持续旅游的研究工作,涉及黄山、张家界、龙门石窟、都江堰等几处世界遗产地。
“我们发现,其实遗产地的本地监测和旅游监测不太一样:旅游监测是对旅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遗产监测则强调旅游的发展是否影响到遗产本身的目标。”张朝枝解释,比如,遗产目标的第一点是促进遗产本体的保护,第二是促进价值的传播,第三是促进遗产当地居民得到好处,这与旅游的目标不尽相同。
那么,能否通过旅游合作来加强遗产价值的传播?张朝枝团队最近的研究发现,旅游对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真的能促进他们对遗产价值的理解;但对本地老百姓来说,反而因为旅游发展,使他们更在乎经济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教授李迪华认为,应该支持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旅游从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修学旅游、乡村旅游等转型,避免或者限制金融资本过度介入遗产地的旅游开发。
“未来我们一定要把遗产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效益还给当地人,还给当地社区,真正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全民共享、全球共享。”李迪华说。
“保护古国文明,保护世界遗产”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认为,在世界遗产未来的发展中,应该重点加强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不能因为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不能因为当代人的利益损害世世代代长远利益;二是要建立健全保护的管理制度,完善立法执法体系;三是坚持世界遗产的公益性,促进服务的均等化;四是与社区协同发展,建立完善社区利益和分享机制,促进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关注和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五是要加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建设,加强基础性研究和相关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
李迪华认为,长城、大运河都涉及中国多个区域,丝绸之路更涉及多个国家,加强世界遗产跨区域、跨国界的整体性研究、利用和保护非常重要。
卢叶也表示,希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识到,世界遗产的文化和自然价值不可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也不可分,我们希望能够借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可以在2005年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高票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公约》,以及联合国今年9月25日正式通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得以体现。同时,文化也是中国“‘十三五规划’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希望能组织一系列的中外文化交流,以一些已经列入名录的遗产为载体,如昆曲等,鼓励对话和相互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建立了“创意城市网络”,中国有8个城市被列入该网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机制,和咱们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开展文化交流。”卢叶说。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不久前去了阿富汗,一下飞机就被要求穿上防弹衣。当他问怎么去阿富汗的那些世界遗产地时,陪同人员摇摇头,“那些地方都很难去”。
“今天的世界很不太平。那些让人非常敬仰的考古遗址遭到蓄意破坏,却没有唤起人类社会对这样行为的共同的强烈谴责。”单霁翔说,“不久前召开G20会议,发达国家的首脑聚在一起探讨世界的未来。我觉得仅仅靠经济不能拯救世界,拯救世界还要有文化的力量。本国的文明、他国的文明都应该受到尊敬。我们有很多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玛雅文明,还包括欧洲的希腊、意大利……应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一场行动保护古国文明,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