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瓷的历史和断代特点
外销瓷的历史
诚如美国学者甘雪丽(SHIRLEY GANSE)所说,中国外销瓷,作为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和文物考古的概念,在国内和国际,其内涵都处于模糊状态,有待厘清(甘雪丽《中国外销瓷》2011)。
中国外销瓷的概念,不应局限在克拉克瓷、欧洲皇室来样订烧的纯外国样式等类的出口瓷这样狭小的范围内。这是不科学的,人为切割了一个宏大而又漫长的历史事件,会给开展深入研究制造诸多障碍。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是以先进的制瓷技术和高级的物质文化产品作为物质载体,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进步提供巨量的动力的历史,所以,这个载体中的文化特征,在前、中期必然是完全的中国式样的。把这部分排除在外销瓷概念之外,显然是不可以的。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又是遵循中外优秀文化相互融合、从陌生到共鸣、从相异到趋同的历史法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交错的,是双方因素互相影响的过程,而不是一道命令那样明了可断。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敞开胸襟、广纳百川去吮吸世界优秀科学文化、丰富和提升自我的历史。这也是外销瓷这一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应该更加重视和继承。
探究和判定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价值,不应停留在创汇层面,不应停留在对外传播先进科学文化层面,不应停留在完成人家的来样加工订单后,我们赚取劳动和资源代价的层面。这样的研究结果过于浅薄和局部,远未进入内里。
凡是以贸易形式输往国外的所有瓷器产品,都应视为外销瓷范畴。在此概念之下,再区分不同时期、不同窑系、不同国别、不同样式以及不同用途的 出口产品的各自路径和评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通畅的理论模型。这项工作,显然要有赖于中外人士共襄合作方能完成——这是历史规律注定的:事情是大 家各自的前辈们一起做的,那就还得要我们后人回过头去一起溯源完成。
外销瓷边饰的断代
中国古代瓷器的断代大多凭眼睛看,先确定一个标准件。这个标准件大致可以分为:胎土的颜色和火石红等感觉、彩绘的特点、釉面以及颜色的特 征,以及用手摸的触觉感,釉面的气孔,等等。外销瓷因为是在明清时期直接销往西方的,所以外国的学者在断代的问题上不是凭眼学而是靠资料,所以形成了和我 们的断代方式截然不同的一套方法。
我们凭眼学标准件来断代,具有一些局限性。比如说:康熙瓷器瓷质比较坚硬,青花色泽翠丽层次丰富,等等,而康熙朝长达六十年,能否时间定位 再准确一点就完全凭经验了。但是外销瓷依靠它生产时的一些相关资料,就可以把它的时间定位的误差前后不过三年。如果我们把这些相对临近年代的瓷器放在一起 来比较的话,我们发现在相对集中的一些时间里面,某一些边饰会比较流行。我在美国收藏外销瓷,开始直觉上很快地感觉到边饰和断代有关,具体要研究某一段时 期的流行边饰,那就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了。后来,英国的Howard Angela也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我发现她对边饰断代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我们不一样,她找到一些确定的纹样,而不是像我那样把整个的边饰去笼统地归类。
边饰的断代主要是从纹章瓷开始。由于纹章瓷上面的纹章很多是因为结婚而订做的,从西方的一些城市婚姻记录上可以查到该家族这个人结婚的年 代,我们通常的纹章瓷断代就是这样来的。我们在把相同时期的纹章瓷放在一起,发现了边饰的流行问题;通过这一些流行的边饰,再结合我们通常知道的不同时期 的瓷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清代的瓷器进行较为准确的断代。这些时代的流行特征如果与官窑瓷器进行比较,也许能够把我们对官窑瓷的断代做得更加细致一 些。
以下的外销瓷边饰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断代原理去组合的。比如说:迈森风格的边饰,雍正中晚期开始出现白色粉彩画在白瓷胎上的精美边饰;在 1740年左右这种边饰又和三个开光结合在一起,这个开光的样式有如意型等不同的形状。到了1745年,这种边饰的开光又变成了四个,所以我们看到四个开 光的样式在白色粉彩的纹样边饰上时,一般都是1745到1750年之间的瓷器。
边饰不光是边缘上大的纹饰,还包括一些线状的小的纹样样式。如像一个个箭头一样的花纹,就是流行在康熙晚期1690年到雍正早期1730年 之间的。这种小的线状边饰流行的时间一般会长点,而一些大的图案边饰流行的时间相应会短一些,大多在十几年。外销瓷典型边饰数量较大,作为杂志不胜枚举, 以下提供少量具有清晰断代的边饰个例,使读者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清雍正 1730年至1735年 张敞画眉粉彩汤盘(三开光) 雍正乾隆时期,有许多的中国历史故事被画在外销瓷中,比如出自《汉书》的“张敞画眉”就是其中的一个。张敞是西汉人,宣帝时为京兆尹。他和 太太感情很好。因为太太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 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后来,人们也用“张敞画眉”来比喻夫妇恩爱之情。该盘边饰为典型的迈森纹样。
清雍正 1735年 山水大盘,迈森风格的边饰(无开光)
锦地四开光边饰
这件盘子图案目前仅有英国鲍威尔·克顿(Powell-Cotton)私人博物馆收 藏,全球其他地方还没有资料显示有谁拥有。盘子外沿白、蓝色图案来自德国的瓷区迈森,这是最早的白色粉彩边饰的迈森纹样。到1740年左右,在这种纹样上 面就会加上三个开光的图案;1745年以后,在中国绘制的这种迈森边饰又成了四个上下左右对称的开光图案。这个盘子前景画的是一座花园在江边上,是雍正时 期广州的一座私家花园;远处的两艘船是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在后面画的是广州的长洲岛(也叫琵琶岛)上的长洲塔。长洲岛是东印度公司离开的船舶都要停泊的地 方。对于东印度公司和它的船员们,这个岛有特别的意义。
清康熙 1690年至1722年 锦地四开光边饰,内饰花卉
锦地四开光边饰
画面表现的是1690年8月发生的鹿特丹起义。考斯特曼因拒绝缴纳不合理的货物税,而与蛮横无理的税吏发生肢体冲突,导致税吏死亡,结果考 斯特曼被判处斩首。这事激怒了鹿特丹民众,他们发起暴动,推倒了法院大楼,抗议不公正的判决。这个青花的背后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六字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