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陶瓷中的代表系列
青花瓷 青花瓷是用钴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釉下彩瓷器,因纹饰外所罩釉色的不同,分为白地青花和色地青花两大类。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中后期。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瓷胎洁白,器表所施是纯净的透明釉,青花色泽鲜艳。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长期以来以青瓷为主的局面。 明、清两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明代永乐、宣德两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在造型上改变了元代青花瓷厚重壮实的结构,现出灵巧清秀而又棱线分明的特征,在装饰上有意识借助和发挥钴料自然晕散的属性,形成一种披离错落、豪放潇洒、气韵生动的风格。在美学追求上,也一改元代青花遒劲挺拔的格调,呈现出一种浓艳凝重、占朴典雅的风貌。入清后,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产品最能代表当时的工艺水平。它的特点是色彩鲜明清翠、浓淡相间、层次分明,因此有“青花五彩”之誉。及至雍正、乾隆两朝,青花瓷造型一改前朝的浑厚古朴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之貌。器型之美,可与以纤细秀丽著称的明代永乐、成化瓷相媲美。
五彩瓷 五彩瓷是在白釉上以多种彩料绘画的釉上彩瓷。它是在宋、金加彩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的五彩瓷尚属初始阶段,明代宣德时期开始盛行。色彩以红、绿、黄三色为主,色彩丰富繁缛,效果浓艳。至明代嘉靖、万历两朝,常将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其他各彩相结合,称为“青花五彩”。青花五彩中的青花色调蓝中泛紫,衬托出其他各彩更为典雅。 清代康熙时期,五彩又被称为“古彩”,是五彩瓷的鼎盛期。此时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康熙五彩以其绚丽的色彩,精湛的绘画,可与当时的青花瓷相媲美。五彩品种有白地五彩、豆青地五彩、米色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哥釉五彩、洒蓝地五彩等。 清代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因五彩瓷比粉彩瓷烧成温度高,不如粉彩那样有柔软感,所以又称“硬瓷”,而粉瓷则被称为“软瓷”。
粉彩瓷 粉彩瓷是在烧好的瓷器上作画后,放入窑内烧成。通过在色料中掺人铅粉及施加玻璃白,使色调温润柔和,有明显的立体感。彩料多从国外进口,如红彩义称“胭脂红”,还有洋黄、洋绿、洋白等色,使粉彩色调比五彩更加丰富。粉彩瓷始创于清代康熙时期,至雍正朝盛行一时,逐渐取代五彩瓷,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 清代雍正时期,官窑大量烧制粉彩瓷,并影响了民窑。官窑产品精美淡雅,民窑产品风格潇洒。装饰图案以人物花卉为最常见,画面极为细腻。及至乾隆时期,粉彩瓷仍然流行不衰,并不断有新的创意。除白地及色地粉彩,还有加绘釉下青花,以及和各色彩釉共同布置在一件瓷器上。乾隆之后,粉彩瓷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但综观清代200多年,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生活用品,粉彩瓷都占有很大比例。
斗彩瓷 又称“白地青花间装五色瓷”,是先在胎坯上用青花细线条勾纹饰边,再上白釉,人窑高温烧成后, 再在纹饰轮廓内填色,最后人炉,两次烧成。斗彩瓷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色彩丰富,釉色透明鲜亮,所用色彩除釉下青花外,釉上彩有鲜红、油红、娇黄、鹅黄、杏黄、蜡黄、姜黄、深绿、浅绿、松绿、深紫、浅紫、姹紫、孔雀蓝、孔雀绿等多种,一般器物上用3至6种色彩。 成化斗彩瓷纹饰常见有人物、花鸟、瓜果、山石、树林等,线条轻柔,造型简约。器物多为小件,如小罐、小瓶、小杯之类,以“天”字罐、婴戏杯和绘子母鸡的鸡缸杯等最为名贵。器物无不胎骨坚薄,釉色淡雅,轻盈精丽。 清代的斗彩瓷品种增多,艺术水平超过了明代。雍正年间斗彩瓷从纹饰布局到色彩配合,以及填彩工艺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它不但大量仿刻成化斗彩瓷,而且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使图案更显得艳丽清逸。雍正斗彩器物既有小件,又有大件,釉面温莹致密,釉色匀净苍翠,质汁细润,别具一格。
珐琅彩瓷 俗称“古月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利用珐琅彩料加工堆叠绘于瓷上烧成。珐琅是由硼砂、玻璃粉、石英加铅、锡氧化后制成的一种涂料,它的组成与中国传统釉上彩差别很大。杨啸谷《古月轩瓷考》谈到珐琅彩瓷的起源时说:“洋瓷自明时巳流人,康熙瓷贴画珐琅即仿洋瓷,用洋彩法,始以彩料行之……皆以西法仿珐琅彩绘成,故即命名曰瓷胎画珐琅。”可见珐琅彩瓷的创烧,采用了进口的珐琅料,受到国外工艺技法的影响。 珐琅彩料有红、黄、蓝、紫、白、黑、绿、胭脂等色,这些彩料在烧成后,都呈现原来的颜色,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另外,由于在绘画色地上堆料较厚,又有多色阶深浅不同的料彩巧妙配合,使画面有层次分明的立体感。 珐琅彩瓷是清官窑最名贵的品种。它是先将景德镇窑精致白瓷送至京城,然后在清官内务府造办处加彩烧制而成,专供皇室玩赏和御用。清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所用白瓷,有的还刻有暗花,并采用了轧道工艺,即在器物色地上刻画纤细的花纹,然后再在上面加绘各色图案。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的装饰图案,除传统纹饰外,还出现了西方圣经故事的人物形象,甚至还聘请欧洲画师作画。画工严整细腻,有些器物上往往绘画几组纹饰,最多的可达7层。但是由于在装饰上过于追求华美艳丽,虽极精致,却反不如康熙、雍正时期的淡雅宜人。随着大清王朝的口趋没落,珐琅彩瓷至嘉庆初期就日益萧条,逐渐停产了。 紫砂陶 紫砂陶是用江苏宜兴出产的一种特殊陶土紫泥烧成的无釉细陶器。紫砂陶最早源于北宋,梅尧臣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则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诗中的“紫泥”、“紫瓯”即指宋代宜兴窑场出产的紫砂茶具。
明代中叶,宜兴紫砂陶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陶瓷业的兴盛,另一方面则是与明代盛行饮茶风尚密切相关。人们饮茶爱用紫砂茶具,是因为紫砂器物具有独特的优点。文震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宜兴紫)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吴骞《阳羡名陶录》则说:宜兴紫砂茶具能“尽色、声、香、味之蕴”。 明代中叶以后,紫砂制作名家迭起,见诸著录的有明代的供春,“万历四名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壶家三大”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清代的阵鸣远,陈汉文、王南林、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等。实可谓流派纷呈,各擅胜场。 紫砂陶器造型虽然没有瓷器那样繁多,但却独具一番风韵,其中尤以紫砂壶的造型最为丰富。诸如青铜器的鼎、尊、爵、彝,占陶中的盘、瓿、钵、罐,古代器具中的秦权、玉器、钟、鼓,自然界的许多形体如莲、荷、桃、松、竹、梅、树桩,实用器的笠、井、斗、升等都被借鉴。除了各式茶壶之外,常见的紫砂器物还有花盆、花瓶、茶具、文房用具等。紫砂工艺装饰常以刀代笔在坯体上刻画。此外还有浅浮雕、立雕、描金、彩釉、绞泥等方法。及至清代末期,在制瓷业日益衰落之时,紫砂陶却随着江南商业的发展,商品出口的蓬勃兴起,以及海上画派的崛起,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