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的中国陶瓷
元明清时期,豪放遒劲的元瓷,优雅华丽的明瓷,精巧艳丽的清瓷,共同铸造了中国陶瓷史上空前辉煌的成就。
元代,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对中国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元代的陶瓷业前承宋代庄重静穆、典雅古朴的风格,后启明代华丽璀璨、浓艳多彩的新貌,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元代的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对当地制瓷业实行官办,从而集中了大批优秀正匠,使景德镇的制瓷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元代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颜料,先在白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上釉,经高温烧造而成的一种瓷器。洁白瓷面透出青色的清丽雅致的画面,这是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相结合的结晶,为景德镇窑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釉里红是青花瓷的“孪生姐妹”,它们的制作工序相同,所不同的是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由于釉里红的烧制技术较难掌握,上乘之作不多,元代传世的更少,因此成为名贵瓷品。
“枢府”瓷又称“卵白”瓷,是指元代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因釉色近似鹅蛋壳色而得名。“枢府”瓷器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器,其碗为小底足。
明代是中国陶瓷业空前辉煌的时期。从明代开始,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另外,福建德化的白瓷,江苏宜的紫砂和宜钧,山西和江西的法华器,浙江龙泉的青瓷,也都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青花瓷在元代出现,至明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景德镇及全国瓷业生产的主流。瓷器成为中国骄傲的历史,享誉世界,正是从青花瓷的出现开始的。 在继承前代工艺成就的基础上,明代的白釉瓷的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白瓷,胎薄釉润,柔和悦目,人称“甜白釉”和“甜玉”。宣德时期的白瓷,被誉为“汁水莹润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另外,明代的红釉、釉里红、黄釉瓷,呈色滋润光洁,精美无比,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明代在瓷器品种上不断有所创新,如明初的青花红彩,宣德时期的斗彩、五彩,嘉靖时期的素三彩等,都是新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史上,都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前期制瓷业和明代一样,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镇,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烧瓷技术在明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清代的粉彩瓷器,是瓷器装饰的新品种,它始创于康熙时期,至雍正、乾隆时期盛行一时。另外,康熙时期还创烧了名贵品种珐琅彩瓷,它采用了珐琅质调制的彩料,是一种白瓷与西洋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斗彩瓷器,在清代品种不断增多,它把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结合起来,装饰内容也极为丰富,图案更显得艳丽清逸。尤其在雍正时期,斗彩瓷器从纹饰布局到色彩配合,都比明代有着明显的提高。
清代色釉瓷在200多年早,有着许多创造和发展,仅雍正时期创新的各种色釉就有57种。景德镇窑烧制的粉青、窑变、豇豆红、蟹甲青、鳝鱼黄、茄皮紫、松石绿等色釉瓷器,为陶瓷釉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社会生产力停滞。清代乾隆时期是中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至嘉庆时期,中国陶瓷业开始走向低谷。由咸丰历同治,至光绪、宣统两朝,陶瓷业更是一落千丈,跌至谷底。作为“瓷器大国”的中国,几乎沦为西方洋瓷的倾销市场。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陶瓷工艺才恢复了过去的光辉,取得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