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青花瓷器的文化审美

青花瓷艺术在人类探寻瓷器艺术之美的旅途中书写了新了一页,它为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支撑,如明代郑和下西洋,曾很大程度上以瓷为媒,促进了中外交流。对于青花瓷艺术的深入解读,需要渗透入其中包涵的历史和人文思想。青花瓷的民族特色,也是由中国人千百年的传统审美理念所决定的。

青花瓷艺术更体现着一种对人情感的表现。中华民族历经了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大变革,经历了百家争雄、诸子争鸣的思想大开放时期,极大地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束缚,也进一步巩固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层面。在诸子百家中,以儒道思想处以相对强势状态,“孔孟之道”构成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思想、审美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更多地是将原始文化与现实实践统一起来,从“纸上谈兵”式谈经论道到将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之中,加重了对人们情感世界的关注度。因此,以儒家思想为生活哲学基本理论,则更看重对人情感的影响功能,一种功能性导向。例如青花瓷,这一陶瓷艺术形式,从其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宋萌芽时期,色彩、纹饰、胎体都显得较为粗糙、不精致,到了元代,则以一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变得成熟的装饰形式出现,并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基于传统儒道思想理论形成的中国传统美学,更多的是着眼于功能、关系、韵律,从“阴阳”到后来的“有无”、“虚实”、“形意”,再到“和同”、“气韵”,足以看出美学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是带有功效性质的。使得一对矛盾体如“有无”、“虚实”等,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而是依据美学法则,将两者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如青花瓷的色彩——青白二色,在青白相间的色彩格调中,看到的不是两种颜色在打架,而是相得益彰,互相构成一个清雅的青白艺术世界。
其次,青花瓷艺术更体现着对人生命的尊重。在传统中国绘画美学中,美的东西通常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下转化的产物,通过艺术表现,赋予的特定环境、气氛下呈现出来的境界和意趣。将人定义成艺术组成的关键要素,这是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典型。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发展成荀子、《易经》里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在人生观方面,往往会出现积极入世的与消极避世的心态,这种不同的人生观念其实各有其所,各有其美。在这两种人生观的影响下,产生了极具民族性格的书法艺术和水墨画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方面得到表现,而且在不同的层面都有着与传统儒家思想对应的点。如中国画叙事模式中包含的技巧和生命层面。技巧层面综合包括了用笔、用墨、笔墨关系、色彩的运用、章法等;而生命层面则反映了艺术的精髓,它是更高层次提升艺术水平的东西,包括骨力、风骨、气韵、神采等,历史上的“吴带当风”则更多的说明的是绘画的生命层面。
青花瓷艺术也更倾向于体现对人生命的尊重。由于融合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审美元素,艺术家在创作时,会更多地将这些元素与艺术家的人格、精神、意志、品质、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自然的融入到一起,创作出包涵艺术家个人精神内涵的作品,这些也为人们更好地鉴赏青花瓷艺术提供了可参考的因素。青花瓷借助水墨灵活多变的绘画表现效果,艺术加工成人对生命感悟的体现与表达,体现了艺术家思维感悟的变化、生活阅历的丰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
艺术家在青花瓷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达到的理想境界,也极大的提升了青花瓷的艺术空间。这是艺术家运用陶瓷技艺的载体,去表现内心所释放出的那种想象、直觉、形式的自由以及内心所激发出的微妙情感。一件优秀的陶瓷作品应该取决于陶瓷技艺与作者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青花瓷蓝白相映的装饰色彩清新秀丽、典雅大方,它特有的书画表现形式所流露出的自然脱俗的艺术效果能够达到艺术家心里最率真的审美直觉需求,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艺术热情通过这种媒介得以升华,它这种蓝色所体现出来的雅致和朴实能够很好的传递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