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夔龙纹青铜方鼎
中国古代铜器是精美绝伦光辉灿烂的艺术珍品,是华夏祖先创造的特征,它造型典雅别致,种类繁多。其中鼎类是古代铸器的大宗,它风格独特,纹饰华丽,铸制精美闻名天下。鼎类亦是古代金属铸器中使用时间最长,造型变化最大,所兼功能最多的一种容器。
中国的鼎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最初是人们用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食器,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器。夏商周时,鼎成为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神器,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据史料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贵族死后用鼎来随葬。青铜鼎的作用在商周奴隶制社会最为明显,春秋后衰落,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
这件西周夔龙纹青铜方鼎(见图1、2):1984年出土于山东省滕州市庄里西遗址,被一位老农捡拾后扔在自家柴草堆旁,后被下乡的文物工作者征集。该鼎通高17.6厘米,长14.9厘米,口宽11.2厘米。其形体方正,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柱足,四隅及每面正中有突出的扉棱,口沿下饰四组夔龙纹,纹饰以云纹衬底,腹上有三排乳钉纹,排列成“凹”形,四柱足顶端同样饰有浮雕兽面纹饰,壁内铸铭文(图3)一行三字:“作□彝。”底、足连范,由四范合成,在每一鼎足的内侧可见明显的范痕。
夔龙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玉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商末周初的方鼎一般都是口大底小,四壁略外斜,立耳,柱足,平底,四角方正,四角及壁面中央多带扉棱;至西周中期变为口小底大,附耳或立耳,下腹倾垂,底圜平,四角圆钝的圆角式方鼎。下腹倾垂是明显的时代特征。圆角方鼎是西周早中期前后出现并流行的鼎式,往往成双出现,西周中期以后方鼎少见。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从传世品和考古发现看,方鼎的数量远远少于圆鼎,因此,每一件方鼎都是非常珍贵的,而此鼎从造型、纹饰、铸造诸多方面来看,皆堪称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