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艺术走进嘉年华

所属类别: 古书画 | 作者: | 来源: 信息时报 |  2016-01-26 09:09:23 
0

  去年,我在《墨耕人生》专栏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看展览不是赶嘉年华》(见本报2015年10月20日),说的是去年北京故宫展出中国画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引发观众的观赏热情,导致把一个欣赏经典艺术的难得展览变成赶集式嘉年华,旨在提醒大众观看展览要因个人需要和客观实际,而不是去赶时髦。巧的是新年伊始,广州新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了一个关于《印象莫奈:时光印迹艺术展中外名家论坛》,笔者作为主讲嘉宾似乎觉得此活动是专门为上文作的一个重要补充,笑笑。

  经典艺术当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而“嘉年华”则是倾向于大众化的一种活动形式,两者并无必然的联系。但通过光影印迹了解《印象莫奈》之后,让经典艺术走进嘉年华也是可能的。

  《清明上河图》时隔十年才露一面,欣赏机会确属不易,即使有心排队数小时看上一眼,估计心情已然大打折扣,更何况人挤人,结果也就是一、二分钟的扫描而已,何谈欣赏?

  印象派始祖莫奈的经典作品,在艺术界影响深远,原作对于一般人更是难得一见。且不说展览成本之高,就是能花一大笔资金去租借,人家也未必能让经典的东西走出国门。

  所以,对于一般性观众而言,要认识经典、接近经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典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具有时代性、独特性、地域性以及艺术品本身固有的艺术价值。由于受到安保、经费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这些经典艺术难以常常露面。所以,如何使它们走进大众的视野,更好的发挥经典艺术品的作用,是艺术界一个绕不开的课题。也就是说,除了专业研究人员,经典艺术如何才能以嘉年华的形式展示给大众。

  如果以传统的展览模式来传播经典艺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经费、安保措施以及作品获取渠道都受到限制。现如今,以光影的形式把经典艺术展示出来,可以令观众身临其境,除非专业研究的需要,一般性观众欣赏已然足够。这种光影展示完全可以代替一般展馆的观赏模式,作为一种实验也是体现其文化价值的输出。当下数字化时代让艺术展示有了更多的选择,使观众不需远足即可在家门口欣赏到众多国内外的经典艺术作品,无疑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其实,传统展览模式不仅对经典艺术的传播需求难以满足,对当代艺术的传播同样是一个瓶颈。艺术家举办个人展览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场地不足、租金昂贵、展期太短等问题。作为艺术家来说,创作出好作品只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得到观众认可。要得到认可就必须要经营、要宣传、要展示。好作品没有恰当和必要的展示,又怎么能进入观众视线呢?艺术本身也是一种眼球经济,只有通过展示,让观众接受,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所以宣传平台及可持续性是一个必备措施。我想,光映印迹做到了。

  虽然,其清晰度、还原度都有可能存在缺陷,对于专业群体显然是不够的,毕竟市场需求也要有错位发展,专业研究人员可以到专业展馆参观研究,有需求人员还可以到艺品所在地,甚至是到国外求证;对于一般性观众和普及型观赏已经可以满足,至少比排队数小时等候的效果要好得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大家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会更加凸显,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爱好艺术,对艺术的诉求愈加强烈,让经典走近民众很迫切。

  通过光影展示,经典艺术可以很轻松地走进嘉年华式展馆,惠及更多的民众,充当一种普及式平台;对于当代艺术家也能以低成本、高回报的形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光影印迹前景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下是一个城市文化占主流的市场,更多的文化需求必须要以快餐式文化传播,包括当下文化创意园的诞生,都应该归类于时代发展的城市文化需求,是一种流行和时尚的艺术。至于专业艺术主体的需求则另当别论。

推荐视频

推荐文章

河南众创联盟启动 携手百家创投机构抱团共赢
“当今纸上美猴王”高峻岭书画展在郑州展出
姗姗来迟 奥迪Q7能否“瘦身”成功?
车史上的12月8日 斯柯达品牌引进中国
财报道| 粮丰价贱,大宗商品市场机会何在?
秋冬季的寒冷、无趣、不时髦,一件斗篷式披肩就完美解决了!

版权所有 @2012理财杂志社
本站内容归刊版权所有,若要转载,请先获得本刊同意。豫ICP备140279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