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货币“堰塞湖” 需要更多的组合拳
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9.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0.10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2.0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2万亿元,同比增长4.9%。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解释M2增长较快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是M1增长较快拉升了M2增速,2015年末,M1余额为40.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较上年末提高了12个百分点,M1增长较快拉升了M2增速;其次,各项贷款增加较多,派生存款相应增加。2015年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1.7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新增14.97万亿元,同比多增1.94万亿元;其三是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增加较多,导致派生存款增加。比如2015年全年,金融机构债券投资新增5.32万亿元,同比多增3.38万亿元。
他认为,尽管去年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但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物价及就业的情况,这一增速是基本符合实际需要的。但是,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货币供应量增速较快也意味着中国杠杆率继续增加。这对目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更多的货币投放意味着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更低,并让这种预期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最近几年在“适应新常态”的指导思想下,试图“降低杠杆,削减产能”,以求实现再平衡。但是新的货币数据显示,货币投放依旧在高速增长,尽管产能过剩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但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并不能解释总量上的攀升与经济减速的关系。
这相当程度上表明现实中仍然依赖投资以提振国内需求,并完成最低6.5%的GDP增速,而且这个速度也将成为今后几年的目标。至少目前看,随着投资效率的不断下降,依靠增加债务刺激经济的作用将逐渐变小,经济增速放缓与债务累积会形成一种负循环,为了完成6.5%的增速,未来几年可能需要增加更多的债务。
统计数据也显示,2015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3万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14年多增1.52万亿元。但是,现实中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问题并没有缓解,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以过高的价格在各种融资平台筹款。一些贷款主要是通过政策性银行投放以支持政府的投资项目,但缓解上游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需要很大的努力。
最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试图推动经济的证券化水平,化解过去数年刺激形成的货币“堰塞湖”,搞活存量,化解金融风险。但是,证券市场无法完全承担这样的任务,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大起大落,目前亦如惊弓之鸟。相当程度上,这种波动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动荡根源,并冲击全球市场。
因此,目前的证券市场很难承担加速证券化的任务,尽管打算今年初推出注册制。一个风险是,如果在一个脆弱的市场增加供给,整个市场可能会陷入死寂,并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但是,如果不能通过增加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来疏导货币“堰塞湖”,最终这些资金可能不停地制造局部泡沫,就像过去几年一样。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它们可能持续不断地流向境外。
总而言之,目前货币供给不断增加强化了市场上一些观点关于杠杆扩张的判断,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大风险,这又会制造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不振的环境下,货币“堰塞湖”如果不能通过增加证券化率来缓解,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证券市场被接二连三地冲击已经很难承担这个任务。无论如何,这种状态不能再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