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井刻石
鸿胪井刻石 - 历史
由来
旅顺口东岸的黄金山下,有唐代遗井两口、刻石一方。因为井地位于黄金山麓,当地人便称这井为“金井”。黄金山过去称黄山,黄山下的井称“黄井”,亦有称黄金山为“黄井岛”的。由“黄井”逐渐读成“黄金”,山便成了“黄金山”,井便称作“金井”。
这井系唐代崔忻所凿,因为崔忻的官职是鸿胪卿,即朝廷里掌管接待各族宾客的官职,便把这井称作“鸿胪井”。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中国东北边疆的鞑靼族首领大祚荣,在上京(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筑都建立震国,后改名为渤海国,使用汉文,按唐制管理国家。 705年(唐神龙元年),唐中宗派御史张行岌去招抚,大祚荣即归附。 713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派中郎将、鸿胪卿崔忻再次出使渤海国,加强与其友好关系。
崔忻从唐朝都城出发到山东登州乘船从海上经过都里镇(今旅顺口),再从都里镇乘船到鸭绿江口,然后溯江而上至渤海都城,与渤海王子的归程是同一条路。
唐开元二年(714年)五月,崔忻在完成册封使命后,按原路返回长安,途经都里镇时,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于马石山下凿井两口、刻石一块,永为证验。这是按照唐朝的惯例,朝廷命官持节册封,均要留实物证验,或立碑纪事或建阁(亭)叙要。当时凿的两口井,一在黄金山北麓,至今遗迹尚存,刻石原来就在这口井旁;一在黄金山南麓,后来被沙俄军队占领旅大时在黄金山上修筑军事工事所破坏,已无迹可查。[1]
清末重现
鸿胪井和刻石在黄金山麓经历了一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岁月,不曾被人重视,直到清末光绪乙未(1895年)冬,才被清山东登莱青兵备道福建贵池人刘含芳所重视。
光绪六年以后,刘含芳以后补道员身份与按察使周馥到旅顺口督建北洋海军船坞、训练水雷营。
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龚照玙到旅顺任营务处长,刘含芳遂调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由于三国干涉还辽,清军接收旅大,刘含芳随宋庆复来旅顺口。这时他倍加重视鸿胪井和刻石,修一石亭将井覆盖,又在刻石文字左侧添刻小字五行记之。这五行小字的原文是:
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开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
光绪乙未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记。
此碑在日俄战争时埋入土中。[1]
被日本所盗
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口。 1908年,碑被日本海军士兵发现,日本镇守府司令长官中将富冈定恭见此珍宝,立即下令将此刻石劫走,用船运往日本,藏于宫内省怀天府,至今尚未归还。日本人为了掩盖强盗行径,于1911年12月在水井的原址附近立了一个碑,碑的正面刻有“鸿胪卿之遗迹”,背面刻有碑文:“唐开元二年。鸿胪卿崔忻,奉朝命使北鞑靼过途旅顺,凿井两口以纪念。唐开元距今实一千三百有余年,余莅任于此地。亲考查崔公事绩,恐湮没遗迹,树石刻字以俘后世尔云。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海军×将从二位勋一等功四级男爵富冈定恭志。 ”
富冈定恭对盗走石碑讳莫如深,只字不提,立一块水泥碑用含糊其词的话代之。[1]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现藏于日本皇宫。[2]
鸿胪井刻石 - 外形特征
鸿胪井刻石正面横宽300厘米,厚200厘米,刻石最高处至基底180厘米。刻石左上角,分3行自上往下自右向左书写29字:“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历经了一千多年的风雨,鸿胪井中的井和刻石一直暴露在野外。由于刻石巨大,因此,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当局建议对刻石进行保护。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安徽贵池人刘含芳派人依刻石建一石亭,以保护鸿胪井刻石,碑亭于次年8月建成,取名唐碑亭。[3]
鸿胪井刻石 - 文物价值
东北唐朝以前的《高句丽好大王碑》、《毋丘俭丸都纪功碑》、《义州万佛堂后魏造像记》三刻石,历来为世人所艳称者,仅次于这三刻石的便是旅顺黄金山下唐代鸿胪井刻石了。其书法遒劲刚健,可供欣赏。但更重要的是,鸿胪井及其刻石,不仅证明旅顺口在唐朝时就是中原与东北的海上交通要道,而且是唐王朝与渤海郡亲密关系的信物。遗憾的是,人们已无法见到这一珍贵的文物了,只能从旅顺历史博物馆里见到这一刻石的拓片。[1]
旅顺历史文化学会的学者们认为,从鸿胪井的史实可以看出,鸿胪井遗迹是中国东北地区隶属中国中央政府的印证;也是满、汉两族先民们接触、融合的第一块“里程碑”;是研究唐史、东北地方史、渤海国史、满族史、大连地方史等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
吉林大学“东北历史与疆域研究中心”主任魏存成表示,有关渤海政权的碑志刻石,迄今主要发现四块,即鸿胪井刻石、张建章墓志、贞惠公主墓志和贞孝公主墓志,它们都是研究渤海考古和历史的珍贵实物材料。其中时间最早的是鸿胪井刻石,它与相关文献互相印证,直接记录了渤海政权刚刚建立后的定位、定名,正式开启了渤海政权与唐王朝的密切友好关系。
同时,鸿胪井有力地纠正了某些国外学者曲解渤海国与唐王朝之间关系的错误说法,有些外国学者称渤海是与唐王朝完全对等的独立国家,否认渤海隶属和臣服于唐的历史事实,称唐朝廷从未册封过渤海王,而渤海王也从未接受过册封,从未履行其藩封的各项义务。由于鸿胪井的存在,这些观点不攻自破。[3]
鸿胪井刻石 - 损坏程度
由于鸿胪井刻石和碑亭1908年就被劫掠至日本,多年来,中国学者无缘见其真面目,只是从日本学者渡边谅的文字中了解刻石及碑亭的状况。
1967年5月20日,67岁的渡边谅有幸进入皇宫对刻石进行了仔细考察,从日本方面照片上看出,碑亭被劫掠至日本的过程中,四根立柱已遭到损坏,中间均有明显断痕。
田晓潮先生认为,由于刻石及碑亭是鸿胪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毁坏是所有关心和关注此遗迹的人心中的至痛。
根据史实,日本海军中将富冈定恭当时是将刻石及碑亭分开运走的。因此有人推断,石亭四个立柱中间断痕是为取出刻石而人为切断的,刻石和碑亭运到日本后再组合而成。[3]
鸿胪井刻石 - 中方追讨
2014年12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等三位民间人士到达日本东京,计划23日前往日本皇室,递交要求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信函。这天恰好是日皇明仁的生日。
2014年8月,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归还所掠中国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这是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4个多月时间过去了,日本皇室只公开表示收到信件,但一直未对是否归还予以答复。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助理孟惠忠介绍,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赶赴日本,一方面,2014年恰好是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另一方面,日皇明仁将在12月23日庆祝81岁诞辰,应该让他知道他家里还存放着从中国掠夺去的文物。
届时,王锦思等人将在日本皇宫宫墙外,庆祝中华唐鸿胪井刻石1300岁生日,并特意从国内带来十三样“生日礼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曾放置的辽宁旅顺的海水、岩石、枫叶、贝壳、鱼干,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制寿桃、一副绘画、四个横幅,以表达中国人民渴望国宝回归的迫切心情。
这次赶赴日本,除了与日本皇宫交涉外,王锦思等人还将搜集有关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等方面的证据。